北部湾生态笔记之肉桂

北部湾生态笔记|来源:防城港日报2010-07-15 15:35:24|网络编辑:李艳红

\

● 徐治平 文/图

  小时候,我祖父有个小木箱,涂了黑漆,精致无比。祖父将它当枕头,夜夜相伴,宝贝疙瘩似的,绝不准小孩们乱翻乱碰。村里若有人病了,比如感冒、盗汗、头晕、拉肚、心痛之类,来求祖父。他就会从床头捧出小木箱,打开盖子,取出一柄铜刀、一块树皮,屋子里顿时飘出一种带点甜味、有点辛甘的非常好闻的香味。那块树皮卷筒状,箪竹般粗,黑褐色,祖父用铜刀在树皮上刮下一点粉末,用纸包好,送给来人。嘱咐他拿回去倒进碗里,调上水,蒸来吃。说来也怪,吃了这种树皮粉末,病情大多见好,也不知是什么灵丹妙药。有一次我偷偷打开小木箱,取出树皮,拗了一小块,与小伙伴分着吃了。不久竟大出鼻血,久流不止。祖父又气又恨,弯起手指,在我额头狠狠凿了几个“栗子”。直到祖父去世时,那块树皮还剩下大半截。

  后来我知道,祖父那截树皮叫肉桂,亦称玉桂、牡桂、筒桂,为名贵中药。其树属樟科,常绿乔木。我家乡云开大山有出产,但以十万大山和中越边境一带为多,亦见于越南、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等国。

  近日从东兴沿边境公路西行,一进入滩散,最让我惊喜的便是晾晒于小街边的一摊摊的树皮。大小不等,有厚有薄,较大较厚的棕褐,较小较薄的青灰。陪我前往的京族作家潘恒济说,这是肉桂,零碎的桂皮。小街两边的铺面,好几户人家正在加工肉桂。想不到儿时祖父无比珍惜的肉桂,这里遍地皆是。

  走近其中一家,见一老翁和一老媪坐在矮凳上,将一根手臂粗的木棍斜靠于墙,木棍外包卷着一圈树皮,两老双手握刮刀,一点点地刮去树皮的表层。问之,答曰刚从树上剥下卷成筒状未经加工的叫桂筒,刮去了表皮呈土黄色的桂筒叫桂心。加工过的桂心价钱更高。

  进入另一家,两间铺面都堆满了桂皮,看来刚从树上剥下不久。按大小厚薄分类,用竹篾扎成一捆一捆的。每捆一样高,都是42厘米。有的桂皮半指厚,若摊开来,宽达六七十厘米。这年头,竟有如此大块的桂皮,真是令人欣喜。老板娘热情介绍说,这又厚又大的桂皮叫板桂,她收购的板桂,有的一指厚,宽一米多,一块就重达10公斤。这么大的桂皮,其树龄至少30年。

  转到里火,又是另一番景象。离边贸市场不远的小街边,停放着十多架堆满了桂筒的手拉车。一捆捆的桂筒缚在车上,堆得比人还高。潘作家说,越南那边也产肉桂,这些桂筒就是从一河之隔的越南拉过来的。街边店铺有人加工肉桂,晒在门前的桂心,一截截一排排的,就像摆满晒场的剥去了皮的木薯。

  沿边境公路继续前行,不久便到马鞍坳下的高林瑶族新村。一位李姓村民接待了我们。他对肉桂了如指掌,介绍起来如数家珍。他说,肉桂全身是宝,桂枝桂叶可蒸桂油;桂皮入药,主治肾阳虚衰、心腹冷痛、久泻、痛经等症;木材质硬纹直,宜作家具。防城港是肉桂的主产地,光防城区就有肉桂林60万亩。

  李先生带我们到桃花溪山庄,在其后山,我与肉桂树又不期而遇。其实我对肉桂树并不陌生。在江平镇黄竹村、华石镇望州岭、十万大山腹地,我都见识过肉桂林。肉桂树的主要特点在于叶,其叶片长而宽、革质、全缘、长椭圆形,像大大小小的鞋垫张挂于树梢;每片基部伸出三条拱凸的纵向叶脉,直至叶尖。摘下一片,揉之,有浓烈的桂油香味。肉桂一般在七八月开花,次年元月结果。其花有点像荔枝花和龙眼花,簇生、圆锥花序、有桂花香。其果比花生米大,球形,成熟时紫黑色。肉桂靠种子繁殖,将成熟的球果搓烂,洗去浆肉,剩下一粒黑色种子即可播种。长至四五十厘米高,就可移栽山中。可剥桂筒的,要长六七年;可剥板桂的,则要长二三十年。桂皮含油脂,将其横剖面刮平,就可看到其中的层状结构,夹层缝隙有油珠冒出。桂油多半黄色,也有极少数黑色的。越南有一种肉桂叫芒萝桂,能渗出黑色油脂,为极品。

  据老李介绍,翻过马鞍坳,不久即至峒中镇大坑村。那里有一棵一两人才能合抱的肉桂王,树龄已有100多年。剥桂皮通常是由下而上,先在根部割两圈,再在两圈之间剖一纵线,然后沿纵线插刀,将树皮剥下。剥至高处,够不着,便将树砍倒,再剥上部树皮。剩下的树蔸来年发芽长枝,长大后,再剥其皮。就像割韭菜,一茬茬地割,一茬茬地长。俗话说人怕伤心,树怕剥皮,肉桂既被剥皮,又被砍头,实在是世界上最可怜的树了。我对肉桂充满了敬意。

  大坑村那棵百年肉桂王不被剥皮砍头,幸存至今,实在是弥足珍贵的了。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