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生态笔记之桄榔

北部湾生态笔记|来源:防城港日报2010-07-15 16:55:14|网络编辑:李艳红

\

\

● 徐治平 文/图

  广西盛产桄榔。中越边境龙州、凭祥一带的深山丛林居多,十万大山林区也有不少。

  桄榔,棕榈科,乔木状。明代李时珍说,“此木似槟榔而光利,故名桄榔”。俗名桄榔木、姑榔木、铁木、面木。喜阳光、湿润,惧干旱、严寒,适宜在年平均温度20至30摄氏度的地区生长。

  桄榔原产马来西亚、印度等地。中越边境和北部湾沿海省区均有种植。至于桄榔的兄弟槟榔,除了海南省,其他地区已很难看到了。记得小时候在两广交界的云开大山,家乡人有嚼槟榔的习俗。将色如板栗、坚硬无比的槟榔敲碎,取出一小颗,连同有许多筋络的果壳一起放进嘴里嚼,那味道涩涩的、怪怪的,我尝了一次,就敬而远之了。也不知道那时家乡人为何要嚼槟榔。如今家乡的槟榔树早已不见踪影,嚼槟榔已成了一种久远的传说。对于今天时兴吃果冻、奶油、蛋糕、冰淇淋、珍珠奶茶的小孩来说,嚼槟榔无异于天方夜谭。

  话题还是回到桄榔来吧。朱敦儒《樵歌》有句曰:“山晓鹧鸪啼,云暗泷州路。榕叶阴浓荔子青,百尺桄榔树。”此写桄榔茎干之高、气势之雄。宋之问亦有诗云:“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此写桄榔羽叶之巨、树荫之浓。可见桄榔是极富诗意、备受尊崇的。

  在棕榈科植物中,桄榔的身高算是数一数二的了。茎干高大粗壮,挺且直,高者可达20米,单茎耸起,绝无旁枝,有“独霸一方”、“南天一柱”之誉。茎干有棕褐色环状叶痕,叶簇生于茎顶,羽状全裂。叶轴有手臂粗,五六米长,青绿色,光溜水滑,如新鲜竹竿却没有节疤;羽叶裂片两排,线形,分列于叶轴朝天一面,斜伸向上,呈“V”形向两边伸展。顶部叶腋裹缠着网状棕丝。有的茎干根部和腰部附生着蕨类植物,远看像巨大的鸡毛掸子。肉穗花序,长于叶腋处。果实俗称桄榔子,鸽蛋大小,椭圆形或倒卵形,一串串汇聚悬挂于果柄处,每束少者五六十串,多者一二百串,每串数十颗桄榔籽,起初青色,继而变红,成熟后紫黑,有时青绿暗红紫黑的圆珠儿混合串缀一起,就像桄榔颈项上装戴着一串串色彩斑斓的璎珞。

  桄榔花序含糖量高,割开即有液汁流出,收集提炼便成砂粮,故桄榔有糖树、糖棕、砂糖椰子之说。果实有毒,但有祛瘀、破积、止痛功效,主治产后血瘀腹痛、心腹冷痛等症。茎干髓部富含淀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桄榔粉味甘平,无毒,作饼炙食腴美,令人不饥,补益虚羸损,腰脚乏力,久服轻身辟谷。”龙州特产“桄榔粉”即以此制作而成,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以及铜、铁、锌等微量元素,是纯天然的森林营养食品。

  鱼尾葵与桄榔的树形与果实有点相像,我曾一度将两者混为一谈。经仔细观察对比,才发现鱼尾葵的茎干虽也高也直也挺,也是单茎耸立,羽叶簇生于茎顶,但羽叶裂片非线状而是钝三角形,长的一边朝向叶梢,呈大小不一的齿状,就像一片片鱼尾,也难怪其得名“鱼尾葵”。鱼尾葵也是一根总果柄簇拥着数十上百根小果枝,每根果枝长出许多小果,但果枝排列更为整齐有序,果实更为圆润光鲜。

  有一年在龙州举行笔者主编的《广西散文百年》研讨会,会议期间大家听说桄榔粉有健胃壮体的益处,于是纷纷上街采购,多者一次买了散装品10多公斤。散会时东道主又以桄榔粉为礼物,给每位与会者赠送精装品一箱。那时我还以为桄榔粉是用桄榔子制作的,备觉珍贵,当我知道它是用桄榔髓心制作而成,就觉得有点可疑:哪里找这么多桄榔茎干的髓心呢?大量生产桄榔粉,要砍掉多少桄榔树呢?那不是严重破坏自然生态吗?但转念一想,既然人们崇尚天然食品,桄榔粉又深受珍惜生命、注重健康的现代人追捧,那么大量种植桄榔树,将其作为规模产业开发,或许能走出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使边民发家致富之路?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