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生态笔记之鲎

北部湾生态笔记|来源:防城港日报2010-07-15 17:54:25|网络编辑:李艳红

  \

  ● 徐治平

  十多年前,在北海银滩漫步,常常看见沙滩上有些怪物,甲壳,棕褐色,扁圆状,或趴伏不动,或蹒跚爬行。那样子就像没有头和脖的龟,拖着一条剑状长尾;又像被压扁了的钢盔,伸出一截长刺的帽带。有好事者提起它的长尾:“看哪,我抓住了一只!”随即有人惊呼:“别碰它,有毒!”众人惊恐万状,四散奔逃。

  当时我问了许多人,都不知道这叫什么动物。如今在北海银滩已看不到它们的踪影。前不久,我在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陈列室,再次看到这种久违了的动物,可惜不是活体,而是标本。

  原来这种动物叫鲎。这是一种古老生物,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就与恐龙同时生活在地球上。恐龙早已灭绝,鲎则一直生存至今,而且体型结构没有多大改变,故又被称为“活化石”。当今世界上的鲎只剩4种,其中又以中国鲎(又名东方鲎,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最为著名。鲎生长较慢,寿命较长,要15年左右才到成熟期。鲎又是高产冠军,喜欢爬到沙滩上产卵,成年鲎一个产卵期产卵成千上万。颇为有趣的是成年鲎总是一雌一雄,形影不离,或雌雄出双入对,左右伴随,或雌鲎驮着雄鲎,相叠而行,因而鲎又有“海底鸳鸯”的美称。

  有一回我在渔洲坪那片红树林外的浅滩上,看见水底忽然有一道道灰黑的泥浆泛起,就像书法家在宣纸上疾速狂草,走近细瞧,原来是几只幼鲎的杰作。它们在滩泥中爬行拱动,身后仿佛装有两根小管子,“帕帕帕”地不断往外喷气,搅起一道道泥浪。把其中一只翻过来,放于水面,其后肢竟能一屈一伸,漂游向前,就像人仰泳那样。

  《防城港日报》曾刊登莫毅远的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

  在海中,每当你遇到上下结伴的成年鲎时,只要你抓住雌鲎的尾巴轻轻一提,伏在雌鲎背上的雄鲎就很自然地被一同提起来。每当这时,雄鲎非但不会独自溜走,反而会临危不惧,如痴如醉地紧抱雌鲎,一副决计要和雌鲎殉葬的样子。……如果你只是抓住雄鲎的尾巴一味地往上提,那么雌鲎就不一定能顺利地带上来,冷不防它便从雄鲎的底下偷偷溜走了。……这一定是雄鲎给了它希望与机会。

  我不由得想起蛤蚧。我在盛产蛤蚧的德保县采访,曾读到《镇安府志》上有关蛤蚧的记载:“蛤蚧首如蟾蜍,背绿色,上有黄斑点,若古锦文,长尺余……人获其雄者悬之壁间,其雌必来合抱而死;获雌亦然。”无论是海里的鲎,还是山上的蛤蚧,它们对爱情的坚贞,都令我肃然起敬。

  尤为奇特的是鲎的血是蓝色的。那是因为鲎的血液含有铜离子,铜离子和氧结合,形成血蓝蛋白,血液就会呈现蓝色。当初,人们害怕蓝血有毒,不敢吃鲎,鲎才得以自由自在生存繁衍。后来人们听说鲎好吃,营养丰富,还可防癌,成了制造甲壳素的原料,于是大肆捕捉,短短十来年,几乎将鲎吃尽杀绝。鲎已被列为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

  历经3亿多年潮涨潮落仍顽强生存至今的鲎,难道会灭绝于我们这代人的手上吗?我真的非常担心。有幸的是最近传来消息,说是广西海洋研究所“广西中国鲎资源恢复和合理利用途径的研究”科研小组,采用新的繁育模式,已将中国鲎卵孵化成功。孵化率达90%,中国鲎已实现规模繁育。

  “不要让流淌了3亿多年的‘蓝色血液’枯竭”。这是北大教授、著名生物学家潘文石的希望,也是我的祈愿。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