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生态笔记之中华乌塘鳢

北部湾生态笔记|来源:防城港日报2010-07-16 09:21:27|网络编辑:李艳红

 \

  ● 徐治平

  在防城港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第一次听说世界上有一种鱼叫中华乌塘鳢。

  据保护区苏主任介绍,中华乌塘鳢俗称乌鱼、泥鱼、文鱼,还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笋壳鱼、泥猴、蟹虎。鱼纲,鲈形目,塘鳢科,乌塘鳢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海、东海、南海以及日本海一带的河口、滩涂和港湾。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煮汤尤佳。病人开刀后吃其肉,可加速伤口愈合;产妇喝其汤,有利于祛淤活血,速进身体康复,是鱼中上品。如今在北仑河口已少见,是保护区的名贵鱼种,人工养殖中华乌塘鳢便成了他们的科研项目。

  中华乌塘鳢为野生鱼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较高。北仑河口自然保护区则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保护区内有红树林1274公顷,有记录的鸟类187种,是各种海洋动物、植物以及候鸟们的天堂。离海岸不远处筑有一条长长的弧形海堤,围起了一百多亩鱼塘。海堤外是伸向海天尽头的红树林,海堤内是碧波荡漾的鱼塘。这便是保护区的红树林生态养殖试验基地。海堤中部建有闸门,使鱼塘与大海相连。涨潮时,海水涌入塘内;退潮时,海水退出大海。塘水与海水常换常新,鱼虾们又因拦网的阻隔而留在塘内。鱼塘保持了海洋的生态环境,成了养殖中华乌塘鳢和其他海洋鱼类的理想场所。

  中华乌塘鳢喜钻洞穴居,爱吃鲜活的鱼虾蟹贝,人工养殖较困难。目前还难以人工孵化鱼苗,只能到红树林里捕捉或到市场上购买,大小似笔杆,将其放入塘中。不用投放饲料,让其捕食随海潮涌进塘里的小鱼小虾等食物,在纯天然状态中生长。长到二三两重,即可捕捞上市。收购价每市斤50元,常常供不应求,市场前景不可估量。

  耳听是虚,眼见是实,能不能看看活蹦乱跳的中华乌塘鳢?

  苏主任似乎猜到了我的心思,便叫人从塘里取出网笼。这种网笼是用尼龙网将30多个长方形铁丝框连结在一起的,叠起来像一只手风琴,拉开来像一条长蛇。中部用的是白色尼龙丝,每两个铁丝框之间有一个漏斗状入口,两侧的入口相对,两头末尾用的是绿色尼龙丝,没有漏斗状入口,也没有出口,是汇集围困鱼儿的网兜。鱼儿钻入网笼之后,浑然不知已身陷牢笼,还以为是进入了水底洞穴,四处游荡,不知不觉就钻到了网笼两头的尼龙兜里。网笼前两天沉放于塘底,取出一看,两头的绿色尼龙兜包裹了不少乌黑油亮的鱼儿。

  “这就是中华乌塘鳢。”

  细看那鱼儿,头、脊、尾乌黑,肚皮灰白,外形有点像塘角鱼,但没有角刺,没有触须。头宽大扁平,嘴阔,上下颌相等。身腰圆筒状,肥嘟嘟胀鼓鼓的,比塘角鱼腰更为饱满;尾部略扁,胸鳍较短,张开来像透明的扇贝。身上有许多圆形小白斑。尾鳍两侧各有一个指尖大小的白色圆圈,圈内有个黑点,像孔雀尾屏上的雀丹、凤蝶翅膀上的花纹,更像长于尾端的两只眼睛。

  临别时,苏主任送了我六尾。交代说,放于盆中,加少量水,养活十天八天不成问题。这是中华乌塘鳢的另一特性,也是它们能远销国内及出口创汇的重要原因。拿回家里,舍不得吃,便寻来一个塑料桶,装了半桶水,将鱼丢进桶中观赏。第二天一早竟死了两尾。心想可能是水多了,遂将水倒出,只剩下浅浅的一层,刚好浸过半个鱼身。而后又养活了好几天。

  最后剩下两尾,狠心将其杀了。用以煲汤,汤白色,似牛奶,尝之,鲜美无比,果然是鱼中极品。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