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生态笔记之矩鳞油杉

北部湾生态笔记|来源:防城港日报2010-07-16 10:22:41|网络编辑:李艳红

 \

  ● 徐治平

  油杉为松科油杉属常绿乔木,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低海拔山区,多混生于阔叶林中。其材质坚硬,耐磨耐水,纹理细直,为建筑、造船、做家具的上等用材,因而被过度砍伐,毁坏严重,加之生长缓慢,成活率低,现存的植株已不多,连片的林木更是罕见。为渐危树种,已被载入《中国植物红皮书》。

  油杉又有海南油杉、云南油杉、台湾油杉、矩鳞油杉、黄枝油杉、铁坚油杉、柔毛油杉、旱地油杉等十余种。其中矩鳞油杉为广西特有树种,仅在田阳、上思两县有零星分布,极为珍稀。

  最早发现矩鳞油杉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广西田阳县玉凤乡所柳村发现了一片矩鳞油杉林,3公顷余,约5000株。此后,再也没有关于矩鳞油杉的报道,人们都以为世上唯独田阳有矩鳞油杉。据凌纯阶《惦记矩鳞油杉》一文描述,1966年盛夏,原广西林学院院长黎向东教授在上思县华兰乡新发现两处矩鳞油杉林,各占地1公顷。一处在俊仁村,“基本为纯林,多为萌生树(每百平方米26株),且多数为每桩三株,树蔸(伐根)直径平均数为30厘米,萌生树平均直径14厘米。”一处在那岩村,“与黄杞等阔叶树混生,矩鳞油杉最密处在100平方米有21株,平均高20米;在一土地庙附近,有高25米以上的大树7株,……最高的一株30米,胸径100厘米,树龄200年,巍然矗立于小路旁,十分瞩目。”这是继田阳县玉凤乡所柳村发现矩鳞油杉之后的又一新发现,“是迄今为止广西发现的最高最大最老的矩鳞油杉”。

  壮家人称矩鳞油杉为“梅朗”。 据凌纯阶回忆,由于“梅朗”油脂丰富,在缺油缺电年代,群众常用作照明的替代品;其根皮捣烂可做糍粑,饥荒年月,群众常挖根取皮以充饥。抗日战争时期,村民练习打靶,曾以“梅朗”为靶子,弹头射中树干,只擦去一点点皮鳞,可见其木质之坚硬。其家乡平福乡平福村玉沙屯曾有不少高大挺拔的“梅朗”,可惜在20世纪50年代“全民大办钢铁”时全被砍掉了。

  我没到过田阳县所柳村,这次也没拜访上思县俊仁、那岩两村。光阴荏苒,时过境迁,不知那几片珍贵的矩鳞油杉林是否安然无恙?若至今完好无损,可谓树之大幸,功德无量。

  可喜的是2009年9月15日有消息传来,上思县叫安乡板细村新发现了3棵高大的矩鳞油杉。今年清明过后几天,在上思通往防城的公路东侧,一个缓坡的边缘,我目睹了这3棵矩鳞油杉。

  3棵矩鳞油杉一字排开,坡下有几棵龙眼树与之混生在一起。正午时分,太阳从头顶照下,林中比较幽暗。其树干直挺,枝叶繁茂,树形优美。据报道,平均树高约15米,胸径约30厘米。树干深灰褐色,与龙眼树干的颜色差不多。树皮不大像杉,倒有点像松。鳞片坚硬,呈不规则的长矩形。小枝黄褐色,布满针头大小的凸点。叶梗墨绿色,叶片排列于叶梗两侧,扁针状,绿得发亮,每梗长有针叶三四十对。叶片不像通常的杉叶那样硬得像刺(白话称之“杉木勒”),而是比较柔软,有点像羽毛。林边草地有一簇被人拗下的半干的枝叶,拾起闻之,有一股淡淡的“浪萁”的清香。

  正好是坐果时节。仰头望,一只只油杉果挂在树梢,由于树高,看得不大真切,只觉得有如一只只在树顶跳荡小松鼠。找到较低矮近处的一两个,才看清其果远比通常的杉果大,也不像通常的杉果那样呈球状,而是圆柱形,两端略尖。刚成熟,棕红色,斜立枝头,鳞片微微张开,在嫩绿的叶片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从地上捡起一个掉落的干果,仔细观之,栗褐色,长十四五厘米,直径约5厘米,张开的果壳像又厚又大的鱼鳞,硬而脆。每片鳞壳里藏着一枚琥珀色的膜质薄翅,黑褐色的种子就嵌在薄翅下端。我想当油杉果熟透时,鳞壳裂开,微风一吹,那种翅就会像一柄柄降落伞,载着种子飘落大地,萌芽生根,长出小树。

  沿公路驱车往防城方向前行,若干分钟后看到一座公路桥。这是叫安乡与华兰乡交界处。桥东侧的田地尽头有个低矮的山坡,山坡上长有一片林木。陪同我考察的县委宣传部小梁和县林业局小何都说,那是一片矩鳞油杉幼林。我们没走近前去,只在远处观望,估计有四五十棵,每棵八九米高,一棵棵树干笔直,枝叶婆娑,在雾霭里缥缥缈缈,恍若海市蜃楼。

  看到这片幼林,我便看到了希望。极度濒危的矩鳞油杉,看来后继有人,不至于灭门绝族了。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