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生态笔记之白头叶猴

北部湾生态笔记|来源:防城港日报2010-07-16 15:49:07|网络编辑:李艳红

\ 

  ● 徐治平 文/图

  在桂西南左江与明江之间,有一片连绵起伏、草木葱茏的石山。这就是白头叶猴的故乡——崇左市板利乡弄官山区。

  前不久,我带了一群大学生到这里采访。刚走下汽车,一座座青葱葳蕤的石山迎面而来。孤兀峭拔、绿荫遮掩的石峰,聚集攒拥,逶迤远去,景色颇为壮丽。由于石山高耸,崖壁陡峭,灌木茂密,游人不能走近前去观看猴子,只能站在路边朝山崖上张望。良久,我终于在一处崖头看到了几个白点。在林木掩映之中,几个白点不断跳动,我断定那便是白头叶猴了。

  管理区有人送来了望远镜。我两眼紧贴固定在三脚架上的望远镜,不一会便看到两只白头叶猴栖息于高峭的崖头,一大一小,大的浑身乌黑,但头顶、脸颊、颈脖、两肩及尾尖长有白毛,活像一个头戴白色风帽、身披白色风衣的俊俏女子;小的则毛茸茸的全身金黄,有如一只幼小金丝猴,甚是可爱。据介绍,白头叶猴刚出生时浑身金黄,长大后才逐渐变成白头黑身。显然这是母子俩。

  不久,崖边树丛又窜出几只。它们一忽儿呲牙咧嘴,互相吼叫;一忽儿攥着树枝荡秋千,跃过层林;一忽儿闪电般掠过崖壁,隐入林间;一忽儿抓住藤蔓嗤溜溜往下滑,消失于石缝之中……这些黑白相间的小精灵,影影绰绰,时隐时现,让人总是抓不准,看不够。

  我暗自为这些美丽可爱的小精灵庆幸,因为它们遇到了一个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潘文石教授。由于潘教授的多年研究与四方奔走,这里已建成了北京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白头叶猴生态保护主题公园。

  在一座林木荫翳的石山下,我终于见到了被誉为“白头叶猴之父”的潘文石教授。潘教授利用整个午休时间,向我们介绍了他研究白头叶猴的经历及有关的趣事逸闻。

  20世纪60年代,白头叶猴分布于崇左、宁明、龙州、扶绥等地500平方公里的石山区内。由于人类的活动,诸如烧荒开垦、炸山取石、扩展屋地、修筑公路,人类步步进逼,白头叶猴步步后退,致使其栖息也日渐减少。90年代,除崇左、扶绥两县的小片石山,已很少看到白头叶猴的踪迹。即使在白头叶猴最集中的弄官山区,其生活区域也由原先的80平方公里锐减到24平方公里。加上人类的狂捕滥杀,或食肉寝皮,或用其骨头浸酒(“乌猿酒”),或以其活体卖钱,更使白头叶猴雪上加霜,数量急剧减少,成了世界公认的最珍稀的猴类,据说比大熊猫还要稀有。如今白头叶猴已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世界最濒危动物的名单。

  自1996年至今,潘教授带领他的硕士生与博士生在这里研究白头叶猴,掌握了白头叶猴的生活习性与活动规律,推行了一系列保护白头叶猴的措施,诸如限制人类在白头叶猴生活区的活动,保障白头叶猴的饮用水,发动农民修建沼气池,减少对山区林木的砍伐等等。由于潘教授的言传身教,当地群众的生态意识明显加强,他们已认识到自己有责任保护白头叶猴这一珍稀物种,为它们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人们自觉地保护白头叶猴赖以生存的石山植被,为白头叶猴修建饮水池,天旱时还自发地“担水喂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白头叶猴的总数已增至700多只。弄官山区的白头叶猴也由原来的140多只增至如今的25群250多只。

  据潘教授研究,白头叶猴多半是以家族为单位小群而居,栖息于相对固定的若干座石山的峭壁树丛和岩洞石缝中。它们以嫩叶、花果为食,故名“叶猴”。多采取“一夫多妻制”,每群由一个强壮的公猴为王,统领众多妻妾与小猴。小公猴长大后,有的心甘情愿协助猴王治理“家务”,这是其他动物少有的“助家”行为。个别小公猴长得足够强壮勇武,便“入侵”别的猴群,掠夺该猴王的妻妾及领地,这时就必定有一场激烈的猴王争斗。“入侵”者一旦得胜,便另立为王,拥有原猴王的妻妾儿女。新王确立后,就会将原猴王留下的幼猴丢下悬岩,将其摔死,以催其母猴发情,生出更为强壮的小猴。猴王争斗,杀婴,看似残忍,但优胜劣汰,推陈出新,使其族群始终保持蓬勃的朝气和旺盛的生命力,这正是白头叶猴得以优生优育、世代繁衍的缘由吧?

  我眼前这片24平方公里的石山,已是白头叶猴最后的家园。倘若这个家园被毁,白头叶猴又会像“渡渡鸦”那样在地球上消失。一个个物种相继消失了,人类最终也会随之消失。但愿人类也能保住自己最后的家园。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