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治平 文/图
荔枝和龙眼同为南国佳果。俗话说“五月荔枝七月龙眼”,凡长荔枝的地方,通常会长龙眼;荔枝刚刚谢幕,龙眼接着上场。另有民谚云“东边荔枝西边龙眼”,荔枝树多长于东边,龙眼树多长于西边;荔枝树东侧果多,龙眼树西侧果多。”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以龙眼为良,盖荔枝性熟,而龙眼性和也。”将荔枝和龙眼喻为两姐妹,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古时有人将龙眼称为“荔枝奴”,那是对龙眼的极大不恭。明代王象晋《龙眼》诗云:“何缘唤作荔枝奴,艳冶丰姿百果无。琬液醇和羞沆瀣,金丸灼烁赛玑珠。”龙眼艳丽妖冶,丰姿灼灼,其汁如琼浆玉液,甘美醇和,令其他水果自愧不如,其果如金丸闪烁,光芒四射,赛过美玉玑珠,为何还要将其称为“荔枝奴”呢?
龙眼别名桂圆、益智,桂南白话称之“绿眼”,云南方言称之“羊眼”。原产亚洲热带,我国南部和西南各地多有种植。荔枝和龙眼同为无患子科,常绿乔木。两者都树型高大,树冠繁茂,但荔枝树干相对光滑,龙眼树干鳞片较明显。都是羽状复叶,长椭圆形,全缘革质,但荔枝叶较厚较硬,颜色较深,龙眼叶较薄较软,颜色较浅。同为圆锥花序,但荔枝花浅绿或米黄,龙眼花深褐,比荔枝花浓且暗。荔枝果较大,心形,红艳丰腴,龙眼果稍小,球形,黄褐平和。荔枝是绝代美人,龙眼是小家碧玉。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各市县大多盛产龙眼,其中又以武鸣、大新、博白诸县最为著名。武鸣有“中国龙眼之乡”的美誉,拥有龙眼25万多亩,其石硖、储良、大乌圆等品种享誉中外。大新的龙眼节连年举办,已成了知名品牌。其榄圩乡新球村有一棵400年树龄的龙眼树,年产龙眼仍达2500公斤。桃城镇新华村某果园,10颗龙眼重达177克。博白龙眼素以果大肉厚味甜著称。最大颗的龙眼俗称“山荔枝”,个头有荔枝大,比荔枝稍扁。最好吃的龙眼俗名“鸡肾果”,其果肩隆起,形如鸡肾,个大,壳厚且硬,剥壳时噼啪有声,肉甜而脆,无水溢出。最差的一种龙眼叫“鸡眼果”,其果状如鸡眼,个小,肉薄且滑,水多,得用三只手指捏牢,方能把果肉嗑出。
有龙眼树的村庄,无异于孩子们的天堂。每年盛夏,树冠上挂满了果,圆溜溜胀鼓鼓的,仿佛一串串一簇簇灰褐色的玻珠。树上有一种昆虫叫“绿眼鸡”,指头大小,全身绿莹莹的,布满一个个金黄色的小圈儿,最奇妙的是它有一个绿色的长鼻子,根部有许多粉红色的小圆点,那形状恰似高高地翘起鼻子的一头小象。小孩们吆三喝四,蹿上树去,一边饱餐龙眼,一边搜寻“绿眼鸡”。逮住一只,拿麻线将脚拴住,一放手,它就会张开翅膀,呼呼地飞个不停。树上还有一种昆虫叫“臭屁虫”,土黄色,外形有点像蟑螂。它最爱躲在龙眼树上,在嫩叶间攀缘,叶芽便枯了;把尿撒在花上,花就谢了;把尖嘴插进果里吸果汁,果便掉了。小孩们并不在乎它身上那种臭味,抓得两只,每只捏掉半截腿,用一根篾片插进剩下的半截腿管里,一只头向东,一只头向西,篾片中间锥个小孔,用一根尖棍儿插进篾孔里,一松手,两只臭屁虫朝着相反的方向飞蹿,竹篾儿飞快旋转起来,活像一个金黄色的风车儿。这一招叫“臭屁虫转风车”,对小孩来说,此玩意儿要比吃龙眼还过瘾。
摘龙眼也是十分有趣的事。手握一根尾端开有“V”形裂口的竹竿,土话称之“捻”。站上高凳,伸出“捻”,待裂口把龙眼果枝夹住,左拗一下,右拗一下,果枝被拗断,夹在裂口处,然后把“捻”抽回,龙眼便摘到手了。有时爬上树去,骑在树丫上,用“捻”把龙眼“捻”到手,放进挂在身边的箩筐,装满了,再连箩带果吊往地面。若要剥龙眼烤桂圆肉,就得使用一种用厚铁皮做的指甲状的工具,上面套一根小棍,叫“铁指甲”。左手捏龙眼果,右手握小棍儿,将“铁指甲”从果蒂处插进去,左旋右旋,三下两下把白嫩嫩玉莹莹的龙眼肉从果壳和果核之间剥离出来,均匀地铺在竹筛上,再放进用泥砖砌成的炉里烘烤。如此烤干的桂圆肉金黄金黄的,撒进缸里,嘀嘀嗒嗒响,像金豆子一般,放久了,还会长出一层白霜样的糖粉来。
而今城里的小孩,只会吃龙眼、玩电脑游戏,哪有机会爬到树上摘龙眼、玩“绿眼鸡”和“臭屁虫”,享受乡间野趣、自然之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