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 温故:糍粑比月饼更重要
中秋节吃糍粑在书上极少记载,但是在广西的许多地区,确有这样的习俗。一些地区甚至中秋节可以没有月饼,但是却不能没有糍粑。家住桂林市的龙雪娇记得,从小家里过中秋之前,家里就会做糍粑。做法是,把新收回来的糯米淘净,用饭甑蒸熟。放到石臼里捣,足足要捣一个多小时才能做好,一个个圆饼被晾干放置。到了中秋那天,母亲就会取出几个,放在火上烤给兄弟姐妹们吃。烤熟的糍粑外皮酥脆,内里却是很黏糊的米浆,吃起来口感特别。在桂北地区,还有吃米糕的习俗。米糕和糍粑一样都是用糯米做的。《中国民俗大系》一书记载,桂北的年轻小伙子在中秋之夜,就会结伴唱歌走寨。姑娘有选择性地给男方分赠米糕,如果米糕是淡的,证明姑娘对小伙子没有兴趣;如果微甜或者甜,则表示有希望。这一传统现在在农村里也渐渐消失,只是米糕还继续留了下来,年年中秋都隆重登场。
吃新:糍粑烤着吃
在壮族地区,糍粑是传统食物,逢年过节必备。有的糍粑也有馅,有花生芝麻、白糖等馅,后来出现了红豆沙、绿豆沙等馅。有一种新吃法是,把白糍粑烤熟,撕成两半,往里加入芝麻花生、红豆绿豆。总之,食者想吃什么馅料,就往里加,加完后再把糍粑合在一起吃掉。
大厨指点:糍粑是广西一道传统食物,吃了几百年的食物要想吃出新意还得动些脑筋。南宁某酒店总厨许东平介绍,糯米本身就有独特的清香,所以添加辅料的味道无需太浓重。既然是中秋节,可以结合一些当季特色,比如桂花蜜、玫瑰蜜,清香加糯香,味道更佳。
田螺 温故:八月食螺
中秋吃螺,完全是因为这个季节的螺实在太肥美。没有小螺,尚未产卵的田螺此时的肉质最好。老南宁人王碧珠说,以前老人家曾告诉她,对着月亮吃田螺,越吃眼睛越明亮。显然是老人家哄孩子的玩笑话,但吃田螺的记忆一直储存在她的脑海里。提及田螺历史,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载:“八月望日,尚芋食螺。”
吃新:田螺也能酿
炒田螺不算是新吃法,紫苏加上辣椒、酸笋,把螺那么一兜炒,就是一盘美味上桌,如今在夜市常见。田螺酿就不那么好做了,其中经历多道工序才可以完成。这道菜是桂林平乐、阳朔一带的特色菜,相传已久。但是在广西其他地区,很难吃到正宗。厨师许亚东向记者详细介绍这道菜的制作方法。中秋时节的螺有一个好处,腹中无小螺,很适合做田螺酿。把田螺壳的尾部敲碎,把螺肉掏出。将螺肉、猪肉、香菜、薄荷、紫苏、假蒌等一起剁碎,拌匀之后填入空螺壳里。用汤汁把田螺煨熟,再加入紫苏、酸笋等佐料炒香,一盘鲜香的田螺酿就出炉了。
大厨指点:市民到市场采购田螺,因不知其来历,最好提前一天购回,放在清水里,待田螺把泥吐尽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