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会的精神部署,“十二五”将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未来5年中国必须通过其他领域一系列改革的实现来推动整个改革事业向前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说,可以看出中国对改革加强了综合配套,改革将不再是某一个方面的改革,而是各领域齐头并进的全面性的改革。
中国发展的最大瓶颈还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个很大的制约。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学艺表示,全会提出的加快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他认为,调整创新社会结构、改革社会体制、加强社会管理有利于缩小城乡、区域和贫富差别,可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忠民说,“‘十二五’规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强国’和‘富民’结合为一体,解决好‘藏富于民’的问题,它是‘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吴忠民认为劳动关系的稳定是未来中国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扩大劳动关系覆盖面、理顺劳动关系将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
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技术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说,以前中国更多强调经济建设,现在公众除了衣食住行外,还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而且,文化产业可以成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巨大发展空间。五中全会的精神顺应了这种需求。
中国的发展要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就必须整体推进更深层次的改革,这需要中国共产党具备更高的执政能力和更高的执政水平。制订“十二五”规划也正是执政能力和水平的体现。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认为,中国成功地化解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为全球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现实体现,党的领导也将是实现“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吴小军 杨维汉 吴晶 查文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