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区财政收入如“芝麻开花节节高”:2005年我区财政收入475亿元,2009年达到967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了翻番;2010年前3季度,全区财政收入852亿元,同比增长28.1%,全年预计收入超1200亿元。
今天,我们收获“十一五”广西财政收入屡创新高的硕果,但艰辛历程依然历历在目:自治区成立36年后的1994年,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1999年突破200亿元用了5年,2002年突破300亿元用了3年时间,而“十一五”“收官”之年,我区财政收入超1200亿元已成定数。
增收节支抓收入 科学理财促发展
培植壮大财源、做大蛋糕是理财之本。全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良性循环是做大蛋糕的根本途径。
增收节支是做大财政“蛋糕”的基础性工作。5年来,全区财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税收收入比重不断增加,非税收入比重不断降低。
集中财力办大事,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我区科学理财的思路。近年来,我区集中财力重点优先支持产业发展、交通建设和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培植壮大财源,促进财政增收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如今,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的效应充分显现。2009年,南宁、北海、防城港和钦州4市财政收入合计332.39亿元,同比增收60.27亿元,增长22.1%,高于全区平均增幅7.4个百分点。北海、防城港、南宁和钦州4市财政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2.3%、25%、20.9%和18.8%,增幅在全区各市分列第1位、第2位、第4位和第5位。在重点产业发展方面,继2008年食品产业产值超千亿元之后,预计汽车、林业今年产值也将突破千亿元大关,重点产业对税收的贡献稳步上升。
自治区财政厅厅长苏道俨介绍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我区审时度势,创新性地出台了《关于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若干财政政策措施的意见》,对经济迅速企稳回升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创新构建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基本满足了自治区铁路和高速公路项目等重大建设项目资本金的需要,为全区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资金后盾;创新手段整合使用财政资金,累计安排22亿多元落实中央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我区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位居全国前列,确保中央在我区扩大内需投资项目达到“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
量入为出促发展 公共财政惠民生
今年春节前夕,东兰县长乐镇纳雄村纳保队残疾人韦礼华一家喜迁新建的两层楼房,韦礼华感激地说:“全靠党和政府危房改造的政策!”
今年1月13日,61岁的田阳县百育村农民陆世恒接过全区新农保保险金存折时心里乐开了花,他做梦也没想到,种了一辈子的田,还能像城里人一样按月领取养老金。
这一张张笑脸,一份份温暖,无不折射出公共财政的阳光。
经济发展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上。“十一五”,我区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随着一个个政策的相继出台,公共财政惠及千家万户。
为了使财力的分配使用更加公平,广西财政确定了重点向“三农”和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倾斜的政策。2005年全区农林水支出51.5亿元、教育支出105.5亿元、医疗卫生支出25.5亿元、社会保障投入34.12亿元。而进入2009年,我区农林水支出达到208.66亿元、教育支出290.44亿元、社会保障支出202.04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10.49亿元。4年间,在“三农”和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里投入成倍增长。
“十一五”期间,一个接一个的“大会战”相继在八桂大地展开。这一系列的“大会战”,让人民群众充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7年1月,我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都安、大化、隆安等5个大石山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治县)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项目涉及交通、水利、安全饮水、教育、卫生、文化等15类共4万多个项目,总投资16.26亿元。2008年6月,我区又掀起了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高潮,安排10类1.4万多个项目,总投资4.5638亿元。2008年8月,我区决定开展桂西5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安排19类5.2087万个项目,总投资14.1亿多元。2010年4月,大石山区人畜引水工程建设大会战又打响了,这场大会战投入20多亿元,解决饮水困难人口120万人以上,恢复、改善新增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50万亩以上。
大会战的高潮一浪接着一浪。如今,这些大会战,有的“激战正酣”,有的已胜利告捷。随着大石山区5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水利建设宣告全面完成,5县56.98万大石山区群众告别了饮水难。 (廖庆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