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受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钱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双马牌”电风扇被征集进了博物馆;古老的平果嘹歌开启了歌圩音乐节;濒临失传的香火龙、宾阳彩架被挖掘出来重新成为走红的文艺项目……“十一五”期间,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消息越来越多地映入人们眼帘,大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得到拯救与传承。
广西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最引人注目。继贺州市莲塘镇客家围屋、那坡县达文黑衣壮、灵川县长岗岭商道古村、东兴市 尾京族和融水苗族自治县小桑苗族等民族生态博物馆开放后,正在建设的金秀古陈村瑶族、龙胜龙脊壮族2个民族生态博物馆也将于2010年内建成开放。
广西文物局副局长谢日万介绍说,“十一五”期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约4.75亿元用于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等。宁明县花山岩画、兴安灵渠被列入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正式启动左江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处200多个文物点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政府公布第六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79处,实施宁明花山岩画等近80处重点文物维修保护,抢救发掘约30处古遗址、古墓葬,保护了一大批文物。
■相关链接
广西近年来文化事业发展成就
近年来,广西建成1.1万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至2009年新扩建了30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514个。目前,全区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00个;县级以上文化(群众艺术馆)113个;乡镇文化站1126个,村文化室5027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两年来,全区文化系统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接待观众695.5万人次,观众人数比免费开放前有较大幅度增长。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全区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1504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6124处。目前,我区大力发展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动漫游戏等为主导的特色文化产业,构建国有、民营并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