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十一五”期间的科技成就,大家自然会联想到载人飞船、“嫦娥”奔月之类的高科技,孰不知,高科技其实也“潜伏”在我们身边,在不知不觉中已让餐桌上的瓜果、蔬菜日益丰富,米饭更爽口,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悄悄提高。
DNA帮忙
水稻育种提速
翻开“十一五”期间广西科技进步奖的获奖名单,水稻无疑是得奖大户,不仅将两届广西科技的最高奖——特别贡献奖收入囊中,在一等奖、二等奖中也占有一定席位。今年,继杂交稻优质化育种取得重大突破后,广西首个超级稻品种又通过了国家认定,几个超级稻新品种也新鲜出炉。
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宁分中心主任、广西农科院副院长邓国富告诉记者,水稻品种选育的提速,归功于分子标记、转基因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过去,科研人员要想了解水稻育种材料是否具备高产、抗病等特性,得种到田里,等它长大成熟,经历过病害考验,才能看出端倪,得花好几年时间。如今到实验室一检测,便可知道它是否具备这种基因。科研人员可以截取这个基因片段,通过杂交、分子标记、转基因等技术将它导入水稻中,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挑选具有不同基因的“父本”和“母本”,进行强强组合、选育,便可得到想要的品种。
精细计算
水果种植数字化
广西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一个窗口,不少市民都曾光顾此地。“外行人看热闹”,除了看到一些“另类”的瓜果蔬菜,大家似乎没有发现太多高新科技。10月29日,在听了示范园果树主管梁桂东的一番讲解后,记者才看出了一些门道。
在示范园甜杨桃园里,3年树龄的杨桃树仅2米多高,一株树就像一张撒开的网,果实密密麻麻。最令人兴奋的是,这些果实最矮的快接近地面,最高的也可以伸手摘到,采摘非常方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杨桃园的旁边,便有几株自然生长的甜杨桃,3年树龄便有五六米高,果实偏稀,采摘费劲。
梁桂东介绍说,这里的甜杨桃改变了传统的栽培模式,采用平棚架式栽培,使树冠成水平伸展,不仅果园通风,减少病虫害发生,还为农民节省劳力,提高效率。
示范园里的葡萄园则是数字化管理模式的一个缩影。据示范园总经理李立志介绍,传统的葡萄藤乱长乱爬,科研人员通过精耕细作,“指挥”它们朝着固定的方向生长。这样,葡萄园通风好、修剪易,病虫害也减少了。此外,通过几年的研究,科研人员像数学家一样,用尺子量、电脑测算等方式,将葡萄种植换算成一个个可操作的“数字公式”,包括一串葡萄留几片叶子,施多少肥,多少天成熟等,农民只需要按照公式操作生产,便可收获高品质的葡萄。
农田“体检”
瓜菜吃得更安全
不仅要让消费者吃得可口、安全,还要让农民种得省力、省钱、省心,成了近几年科研人员研究的主流方向。
不少农民误认为肥料越多,瓜果蔬菜长得越好,其实不然。广西近几年开始推广的电脑测土配方施肥,才真正给了农民一个科学的答案。科研人员先对农田进行“体检”,用电脑根据它的营养状况进行综合评定,缺什么补什么,配出施肥“处方”。广西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黄如葵告诉记者:“盲目施肥,作物消化不了,不仅造成浪费,还会污染环境。电脑测土配方施肥,不仅帮农民省了不少肥料钱,还让瓜果蔬菜更加健康、安全。”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广西的瓜果蔬菜研究,重点围绕品种混乱、良种率低、标准化生产技术不健全、管理粗放、产量不稳定等问题,已集成电脑测土配方施肥、生物有机肥、节水灌溉等全程无害化生产技术,让瓜菜朝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相关链接
“十一五”:广西科技成就剪影
“十一五”期间,广西科技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涌现出许多新亮点,主要围绕资源型工业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传统制造业和传统农业改造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信息化等重点领域,组织科技攻关与成果推广应用;组织实施了11个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立项累计达1685项,经费投入累计达112.28亿元;攻克了一大批共性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了一大批成熟的技术成果,解决了大量制约我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科技瓶颈问题。广西的特色优势农业,在新品种选育、先进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
(陆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