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在狭窄的走廊里输液,不用闻着呛人的气味看病拿药,以前治不了的病现在可以治了……如果要说“十一五”给广西医疗卫生事业带来怎样的发展,市民最能直接感受到的也许就是看病的变化。
医院大“变脸” 看病更便利
何女士好几年没到大医院看病了,近日,她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医院的变化让她感到惊讶。医院里没看到想象中长长的队伍和拥挤的场面,就诊时,病人拿着就诊卡一划,在自动排队机里挂上号,就看着电视等着叫号,不时还可以从电子屏幕上看到排位,是否有人插队一目了然。轮到她看病时,医生使用的都是电子病历。最令她想不到的是,当她刚从诊室出来到拿药的窗口,医生的电子处方早已传过来,不用排队,拿药的窗口已经在呼叫她的名字。她感叹地说:“没想到现在的医院那么先进,无纸化办公、电子服务一条龙都用上了。”
60多岁的邱先生在桃源路住了几十年,可以说是看着附近的自治区人民医院和广西医科大一附院变化的。“现在可都是高楼大厦,还带花园,环境好多了”。
而让胡先生舒心的是,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病了。60多岁的胡先生,家住祥宾路,以前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都要打的到广西中医一附院或广西医科大一附院,现在,走几分钟的路,就可以到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不少市民评价说:“到社区看病,可以坐下来跟医生慢慢聊,可以详细咨询医生很多问题。”
医院各有绝活 挽救更多生命
10月31日,广西医科大一附院儿科三区,来自贺州、玉林等地的几名孩子正躺在病床上,他们都患上了噬血细胞综合症。这种疾病,在5年前广西没法治疗,不少花季孩子的生命被它所吞噬。
2005年,广西医科大一附院儿科的医生们在参加一次国际会议上,了解了该病治疗技术新进展,回国后,他们按照国际方案开始对噬血细胞综合症展开了“围剿”。不少曾在各地病得奄奄一息又找不出病因的孩子被送来后,在这里得到了明确的诊断和治疗,年轻的生命得以挽救。
“我们平均每年可以接诊30例左右这样的病例,90%以上的孩子都能治愈。”提起该科的新技术,该科主任罗建明自豪地告诉记者,科室有不少技术在全国都叫得响,如白血病的治疗,还有噬血细胞综合症等其他血液病,都得到区内外同行的肯定。来医院就医的不仅有广西各地的孩子,还有很多云南、贵州等地的孩子,几乎每周出门诊,他都能遇上三四个从外省来看病的。
其实在广西,值得医生们自豪的新技术可不少,许多大医院都有绝活:血红蛋白病诊治、心脑血管介入治疗、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以及中医方面的手法接骨杉树皮固定技术等,都在不同的领域各领风骚。
多种医疗保障 城乡居民受益
10月15日,记者在桂林兴安高尚镇中心卫生院采访时,看到了正在住院的西河村村民老唐,他是因为阑尾炎入院的。镇卫生院的医生告诉记者,像老唐这种情况,在半年前,住院一周出院大概需要花2300元左右。不过,现在乡镇卫生院实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老唐住院费用中的药费可以比原来降低10%,再加上新农合报销部分,老唐整个住院费用大概只花几百元就可以了。
李先生则是县城的居民,他也刚因为呼吸系统疾病在当地县医院治疗,入院4天,花了2400多元医疗费用。按照城镇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李先生的医疗费用报销了1700多元,他自己只需支付700多元。“这可省了我不少钱。”李先生告诉记者,他退休后,一个月的养老金只有1900多元,如果没有医保,一个月的养老金都不够看一次病。
为保障城乡居民能看得起病,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农村有新农合、在城镇有医保,还有大病救助政策。几年来,新农合、城市医疗救助政策一再调整,如降低自付门槛,调高补偿比例。近日,广西还试点把农村儿童的急性白血病等纳入到医保报销范围。据统计,2005年广西仅在15个县开展新农合试点工作,到2008年已覆盖全区农村居民。参合农民从2005年的484.18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810.71万人,参合率从57.76%提高到91.96%。农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逐步得到实现;累计共有5088.23万人次参合农民受益。 (记者 伍鸽玲)
■相关链接
“十一五”期间,广西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大,2006~2009年,政府财政投入卫生事业资金达242.21亿元;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突破,中央补助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不断增多;卫生资源总量显著增加;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取得显著成效;中医药事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提高,2009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29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37.25/10万下降到2009年的22.79/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