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生态笔记之玳瑁

北部湾生态笔记|来源:防城港日报2010-11-30 10:12:42|网络编辑:李艳红

\

  ● 徐治平  文/图

  玳瑁是海龟的一种,爬行动物,属龟鳖目海龟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背甲有十三片鳞片,故又名十三鳞。

  玳瑁生活于热带与亚热带海洋的珊瑚礁中,以鱼、虾、蟹、软体动物、海藻为食。身长一般五六十厘米,最大的可达一米六。头顶与背甲棕红或黑褐,有黄色花纹,颈脖灰白,甲片呈覆瓦状排列。四肢鳍足状,前肢较长,似桨,后肢粗短,如舵。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壳外。与一般海龟的不同之处是:玳瑁的头比海龟尖,上颌钩曲,远看像鹰的尖喙;玳瑁的背甲与前肢外缘有锯齿状裂口,海龟则没有;玳瑁背壳上的甲片可撬起,海龟的甲片则不可撬起。

  玳瑁的角质甲片为珍贵的工艺材料,可制作日用品和装饰品。将其加工成片状、丝状或环状、珠状,可制成纽扣、眼镜框或戒指、手镯、手链、项链等饰物。色如琥珀,半透明状,极其华贵典雅。民间认为玳瑁为海洋神灵,佩其甲片饰物可迎祥、纳福、避邪。甲片可入药,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毒、定惊、降血压等功效,主治痈肿疮毒、小儿惊风、用脑过度等症。然而甲片如此昂贵,有几人吃得起?舍得吃?
玳瑁体魄强健,具有惊人毅力,善潜水与久游,喜作海上远航。性情虽暴烈凶猛,但又常有海上救人之义举。上善若水的《班吉的感恩》一文,曾讲述这么一个真实故事:在印尼普吉岛,12岁的威差出海打鱼,看见一只小海龟被一只大水母缠住,命悬一线。威差将其救起,带回了家,取名班吉。之后威差每次出海,班吉都紧跟船后,不离不弃。威差16岁那年,某次出海,被一条食人鲨追赶,皮肉被咬破,血染海水,即将葬身鱼腹。千钧一发之际,班吉赶来,咬住鲨鱼尾巴,救起了威差。威差成年后,得知这只海龟是玳瑁,很值钱,而他正好要结婚花钱,便把它卖给了一家工艺品商店。店老板不时拿钳拿刀把班吉的甲片挖撬起来,弄得它伤痕累累,血迹斑斑。威差虽有些心疼,但已无钱赎回。某日,班吉逃跑出来,爬回了威差的家。威吉和妻子再次将班吉卖给另一家工艺品商店。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飓风和巨浪吞噬了岛屿,威差被海浪卷入了海里。在威差失去知觉、即将被大海吞没的瞬间,被海浪冲卷出来的班吉及时赶来,拖着威差的裤脚,将他拉回岸上。班吉又一次救了威差。“一只玳瑁的故事温暖了整个被海啸肆虐的东南亚地区”,“它用自己的行动,给成千上万的人类上了一课”。

  北部湾人对玳瑁情有独钟。民间传说北海有三宝,珍珠、海牛(儒艮)和玳瑁。北海市人民广场有一组城雕,其中一座就是一个巨型玳瑁驮着一位吹海螺的渔民。北海的“海洋之窗”与“海底世界”有玳瑁与海龟馆,我只能在那里观看活体玳瑁。许多年前,北海涠洲岛、钦州三娘湾、防城港江山半岛等海域,还可看到玳瑁出没,如今由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加上人类捕捉,无处藏身,玳瑁们只得远徙他乡,躲到西沙群岛以及太平洋、印度洋的深海里去了。玳瑁已濒临灭绝,成了美丽传说。

  玳瑁与其他海龟一样,二亿多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被称为“海洋活化石”。有报道称,2007年7月8日,防城港红树林保护区工作人员巡海时发现一只受伤的海龟,经诊治,将其放归大海。此海龟为绿海龟,与玳瑁同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体长1.2米,寿龄千岁左右。又有报道,北海市佛教协会及其信众于2008年6月25日将52只从不法商贩手中购赎出来的玳瑁及绿海龟放归大海。它们来自西沙群岛与海南岛海域,其中16只绿海龟,每只体重四五百斤,龟龄数百年。

  重新回到大海怀抱的玳瑁和绿海龟们,或许会像普吉岛那只名叫班吉的玳瑁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带领其徒子徒孙,回归北钦防海域,与人类和谐相处,共享北部湾这片碧海蓝天。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