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12月的人才交流大会上,毕业生排队应聘。
不少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往往做不长久,半年、三个月,甚至一个月就会跳槽。用人单位对此难以理解,“不是说工作不好找吗?为何还要频频离职?”据一份权威报告显示,2010年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是: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高职高专院校45%。离职的主要类型是主动离职,占到了88%。在广西各高校毕业生中,也有类似情况。第一份工作为何成为“鸡肋”,值得各方思量。
首份工作频频成为“跳板”
王新婧(化名)的第一份工作只做了一个星期。她于2010年7月毕业于广西某高校,首份工作辞职后至今赋闲在家。提起第一份工作,她仍是一肚子抱怨:公司规模太小,对新员工根本不上心,连工作需要的电脑、座位等都不齐全。要培训两个月才能上岗,上岗前只有600元的基本工资。
但在应聘时,王新婧曾经信誓旦旦表示“能吃苦耐劳,从基层做起”,这让她回想起来有些惭愧。
试用期6个月,基本工资1000元,刚工作三个月的尤先生毅然选择放弃。尤先生2009年毕业,进入一家建筑公司做人力资源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尤先生觉得“从政”才是出路,目前工作不宜久留,于是他向公司辞职,并赔付了3000元的违约金,随后一次次地投入公务员考试中。谈及当初“入错行”,尤先生说自己是有意为之,“不在毕业前找个落脚点,心理上压力很大。父母催着,学校逼着。没有找到工作的,学校会故意压着毕业证不放,以免影响学校就业率,这是潜规则”。尤先生认为建筑公司的工作辛苦、晋升前景有限。
与尤先生相比,金小姐是经过深思熟虑才放弃的。金小姐选择一家专业对口的外贸企业开始职业生涯,这是一家小公司,她觉得小公司更能锻炼人,学到更多的东西。但工作5个月后,她逐渐对公司内任人唯亲、明争暗斗的情况产生抵触情绪,加之公司位置偏僻、周围环境差、饮食不习惯等原因,她决定近期做好交接工作后辞职。
频频跳槽背后有苦衷
刚走出象牙塔,学子们都怀揣着一份美好的梦想,希望能在理想的环境中打拼。但工作环境差、发展潜力低、薪金待遇少,是毕业生们闪电离职的主要原因。
毕业三年内跳槽5次,王小姐被称为“跳跳族”。她认为工作时的人文环境至关重要,舒适的工作环境,同事间融洽相处,才能让人安心工作。并且企业文化代表着一个公司的精神灵魂,是其长远生存的根本。工资高低并非王小姐跳槽的重要原因,“工资可以慢慢升,能力才是潜资本,越早培养越好。”她告诉记者,如果公司有足够上升的空间,她会继续效力。她觉得,刚毕业的大学生主要是学习新东西,为以后的发展打基础。
毕业生沈兰晖辞去第一份工作,更多源于经济上的考虑。她父母都在灵山老家务农,她大学期间的学费全部依靠助学贷款,生活费则是亲戚资助一小部分,其余是自己参加勤工俭学或校外兼职赚来的。毕业后,她既要还贷,又要补贴家用,但第一份工作(保险公司打单员)仅1200元的月薪让她很窘迫。半个月后,一份月薪2000元的售房小姐的工作让她果断跳槽,她表示:“希望工资高点,能够承担家庭责任。”但她也知道,售房工作看行情吃饭,“如果房地产行情不好了,到时候再跳槽”。
用人单位害怕“跳跳族”
在去年12月份的广西冬季全区人才交流大会上,多家公司的招聘者表示,对职场“跳跳族”较为反感,不愿意招收这一类应聘者。
当日,记者在3号展厅内看到,一位工科类毕业生应聘某集团的电气设计师。招聘人员问:“公司3年内可以有一批晋升名额,你会争取到什么部门?”应聘者没多想就说:“3年?说不定我只能做一两年,往后打算和朋友做生意。”听到这里,招聘人员便不再发问,头也不抬地请出下一个应聘者。
南宁市江南区一所大专院校人事处负责人钟海利说,人各有志,前面的一两份工作,毕业生都有个适应过程,员工跳槽用人单位也能理解。但以后每个职位工作时间都不到一年,跳槽频繁,单位则需要考虑,因为这透露出应聘者不能安心工作的态度。
南宁市一家民营汽车修理厂的负责人李绍钦说,目前公司技术类方面的人才相当缺乏,因此对大学生求贤若渴。但实际情况是,有技术有头脑的大学生很难留住。工资方面不是问题,一般都能达到3000元,但大学生认为“整天和黑乎乎的机油、零件打交道,没面子”。在校园招聘时,大学生都很踊跃,但大部分干了不到半年就辞职了。反而是一些中专毕业的学生肯踏踏实实干活,不会整天考虑跳槽。
对于大学生频频跳槽的事实,员工合同有时也起不到“紧箍咒”的效果。某教育培训机构的李经理说,他们一般与毕业生只订一年的合同,就是因为频频被毕业生“炒”,“炒”怕了。根据合同,违约的一方要赔付违约金。但是这一纸合同有时也约束不了跳槽者。
(记者 唐建富 李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