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惠玲代表认为,要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首先要从解决师资力量的不平衡入手。目前的现状是,城市生活条件好,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好教师都被城里吸引走了,落后地区的好教师被发达地区吸引走了,结果形成了马太效应,越发达的地区和教学质量越高的学校教师资源越丰富,越落后的地区和教学质量越差的学校教师资源越枯竭。向惠玲建议,出台激励措施,促进优质资源合理流动。她指出:“建议城市的老师在评中级或高级职称,要在刊物上发表论文或者是要解决职称英语,如果城市老师在有在农村学校执教一年或者以上的经历,是不是可以抵消论文发表或者英语职称考试,这样使农村孩子真正意义享受到交流师资交流,真正能享受到优质的资源。”
对这一问题,李敏代表也有自己的见地:“你给交不起钱的学生去读师范,完了以后,你读了这几年师范你必须要回到镇里面教多少多少年,我觉得这样是最好的,你给他一个上大学的机会,但是你要他承担一点义务与责任,这样他就愿意。”
除了基础教育的不公平,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均衡现象,也引起了代表和委员的关注。
沈并昇代表多年来在高等职业院校从事教育工作,他告诉记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到2020年我国高校毛入学率要达到40%,这一目标的实现,在相当程度上是要依靠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来完成的,但是长期以来,在“精英教育”的财政拨款机制影响下,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分配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造成许多高职院校以“学生学费为主”的投入机制,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不公平,亟待解决。他说:“广西有76所高校,其中大半是高等职业院校,而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基本不投资,全是地方政府来出资,地方政府就很吃力,压力很大,但是我想高等职业院校,同是培养国家人才,学生在各行各业都在创造财富,国家一直不投资,应该建议把国家职业院校纳入国家高等教育的融资里面,国家财政要考虑。”
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该如何保证真正的公平,政协委员陈自力认为,要通过抬高底部来缩小差距,加强薄弱环节建设,而不是搞“削峰填谷”:“真正实现由办好几个学校向办好每一所学校转变,不能削峰填谷,把好学校办坏了。如果不转变办好每一所学校这个理念转变,还是只办好几所学校,这个教育公平就没办法谈。”
只有公平的教育才能造就公平的社会,只有受到公平教育的一代才会是自信的一代。
两年前,温家宝总理代表党和国家向全中国庄重承诺:“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今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传出有力的声音:“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落实和完善国家助学制度,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再过不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即将正式出台,一系列 “组合式”的改革方案将问直指教育弊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一项项举措,振聋发聩。
我们期待着:2011年,拉开教育全面改革的序幕,梳理出从人心所向到体制所归的发展线索,充分释放大国教育的精神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