簕山古渔村的巨变
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簕山村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小渔村,几年前,这个小渔村还是一幅凌乱无序、凋落破败的景象,“十一五”期间,通过旅游开发,这里迅速成为各路驴友、摄友、休闲人士的新去处。
10月下旬,记者进入古渔村。村里古屋古堡、古树奇礁、沙滩海浪、渔舟轻摇……远处,游人在海边新建的邀月台、品海阁、云海亭、观潮广场悠闲漫步;近处,有小孩玩沙戏潮,有大人船上垂钓、沙滩烧烤,有游客上船出海围网捕鱼,身边不时有装备齐全的“驴友”经过,潮水退后的礁石上,“摄友”们长枪短炮或蹲或卧。
这样的巨变,缘于广西“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整治“脏、乱、差”,着力改变农村“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
去年9月,簕山古渔村被列为自治区新农村建设综合整治村屯,港口区突出古村、古树、古渔猎“三古”特色,结合旅游开发推进风貌改造。
一年间,自治区、防城港市、港口区相继投入1200万元,编制簕山旅游开发项目总体规划,陆续完成了村容村貌整治、供水、排水、排污、道路硬化、景区步道、环村道路、海堤、景观雕塑、观潮广场等工程及景观设施建设,对村内28间房屋进行立面改造,引导村民成立簕山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开设农家饭店6家,农家旅馆10家,发动村民合资及政府资助方式购买了几千米渔网,推出了围网捕鱼、挖螺、石滩钓蟹等农家乐项目。
今年6月13日,完成改造的簕山古渔村正式“开村”,备受游客喜爱,至今游客已突破8万人。来自云南张先生赞不绝口:“许多朋友都在网上旅游论坛推荐簕山古渔村,今日一游,果然迷人,我要把簕山拍下来,发到家乡的旅游论坛上,让更多朋友来品读簕山古渔村的古味。”
村民李心喜也特别高兴:“村容村貌整治后的簕山更有韵味了!国庆期间,游客每天都好几千人,人气更旺,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
“危房变新房,娶媳妇有盼头了”
近日,南宁市武鸣县府城镇永共村老杨屯的邓贞连特别高兴,因为他家的新房子快建起来了。“以前房子破陋,咱老五都四十几了,还没娶上媳妇。现在政府补贴帮建新房,老五的婚姻大事有盼头了。”
之前,老五住在只有两间低矮房子的土坯房里,娶媳妇成为全家人的一块心病。邓贞连所在的老杨屯被列为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村屯后,村里除进行房屋外立面改造外,还实施危房改造、村道硬化、新农村示范建设、科技服务中心、篮球场、农家书屋等18个项目的建设。老五的房子被列入危房改造之列,获得政府补助1.6万元,他们再自筹3万多元,就能住上两房一厅的新房子。
该屯队长杨军兴说:“老杨屯共有危房26户,目前已经改造13间,因为政府补助资金,群众积极性都很高!”
如今的老杨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不仅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还建起了生态农业基地,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老杨屯原来乱七八糟,现在水泥路、巷道都铺好了,村民个个都自觉打扫卫生,爱护家园。”杨军兴说。
在广西,像簕山村、老杨屯这样从农村村容村貌改造中受益的村屯还有很多,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加踏外坡、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丹洲村、阳朔县白沙镇百里新村、扶绥县渠黎镇碧髻村等村屯,也在新农村建设中旧貌换新颜。这些村屯经过建设和改造后,或成为现代农业特色养殖基地,或成为亲水自然的生态型村庄,或成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旅游之地。
破解“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难题
长期以来,因为“竹筒楼”林立、基础设施差,“晴天一路灰,雨天满脚泥”,广西的农村形象一直被贴着“有新房无新街、有新街无新城、有新城无新貌”的标签。
“十一五”期间,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广西城乡形象和品位,提高广西城镇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在全区大力推进农村村容村貌改造。
通过对“竹筒房”的改造,重点推进村屯环境综合整治,进行包括房屋外立面改造、村庄规划、道路硬化、排水沟、村屯绿化,以及垃圾池、卫生室、篮球场、图书室、远程教育终端等10项标准件建设,统筹推进危房改造、农村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试点、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工匠培训、制度建设等“六大工程”,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
为确保群众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广西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环境整治、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与生产发展、村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转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治理结构相结合,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惠及群众上。改造资金来源为国债、中央预算投资及专项资金、自治区本级预算内相关专项资金和其他相关资金、市县财政投入、金融信贷、单位对口帮扶、企业资助、社会捐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个人捐助等。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大力推进,我区各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综合效应十分明显。
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探索出“外立面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村民自治+长效机制”的建设模式,不仅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而且发展了农村特色产业,有效缩短了城乡差距,农民普遍受益。
开辟了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得以实现。改造过程中采取“四议两公开”、“农事村办”等模式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不仅完善了农村基层组织,还推动了村民自治。
实施特色名镇名村发展工程,推动生态农业旅游、农家乐旅游,着手培育一批强镇强村。目前,自治区先期重点培育60个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势头好、潜力大的工业强镇、生态强镇、旅游名镇、商贸名镇的工作已经起步。
重生态,凸民俗,打造出更优质的人居环境。阳朔依托闻名世界的自然风光,推进“百里新村工程”、“百里漓江工程”,将桂北民居由县城普及至乡村,对漓江两岸绿化彩化花化果化、“清洁免疫”,秀丽山水风光与桂北民居和谐交融,漓江两岸的生态景观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推动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城市文明逐步辐射到农村,各地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建设篮球场、卫生室、农家书屋,建立“村规民约”,组建农村保洁队,农村村容村貌整治已经成为一项旷日持久、潜移默化的“民心民风”工程,成为农民实践文明、维护文明、弘扬文明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