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三问:聚焦社会管理 百姓怎样当好主人

专家解读|来源:人民日报2011-05-16 09:24:14|网络编辑:唐佳

  【新闻背景

  3月16日,“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无论是对社会管理格局的规划,还是社区治理结构的完善,“公众参与”都是其中鲜明的关键词。

  公众参与热情高与低,参与渠道通与堵,参与机制顺与阻,都将直接影响社会管理的有效运行。如何参与社会管理,怎样参与更好,这不仅是公众自我提升素质的考验,更是政府与社会组织提升服务能力的考量。

  目前,在乡村,村民议事制成为处理不少农村事务的法宝;在城市,各种形式的居民自我管理组织也成为社区管理、纠纷解决的重要机制。各地的实践,正在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奠定着实践创新基础。

  围绕公众参与,本报邀请三位嘉宾,一起谈谈这个话题。

  一问:参与热情高不高问:当好主人,首先要有意愿当主人。从各地的实践来看,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高吗?吸引他们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难度大吗?

  马国湘:我曾经全程参与了汶川地震重灾县四川罗江的灾后重建,两年内也多次就当地基层社会管理进行调研。

  调研中我发现,村(居)民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相对比较强。这是因为乡村作为中国最基层社会单元,本来就有朴素的民主自治传统,特别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多年来,村民对基层民主生活的参与度很高。

  因此,只要有一个良好的体系设计,农村社区居民大多都会主动参与到社会管理和自我管理中来。

  更重要的是,每个村民都深深地嵌在农村政治生活现实场景中,乡村的每一个决策都与他们切身的利益息息相关。只要他是一个理性的人,希望发出自己声音、参与管理的热度就不可能低。

  李小洁:就城市而言,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潜伏”的热情不小。比如,交道口街道的菊儿社区,有一处200多平方米的公共活动地下室,过去居民们都不愿意来活动,利用率低。后来进行改造时邀请居民代表全程参与。活动室的功能、装修方案、后期管理,所有的问题都由居民决定。方案确定后,居民们又分成行动小组,执行方案、监督落实。改造后的活动室,大家一致叫好。

  一旦尝到“自我管理”的甜头,居民也会更加主动地要求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菊儿社区的68号院,42户人家“票选”出了自我管理委员会,把这个原来“三不管”、居民们“各扫门前雪”的老院子打理得有声有色。

  董明慧:引导公众参与,是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只要是围绕居民关心、社区需要的问题,是能够吸引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近年来,北京各社区普遍建立了由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驻区单位、流动人口代表、居民代表参与的社区议事协商制度,广泛征集议题,共同商讨社区事务。像菊儿社区这样的居民参与形式创新,也不断涌现。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