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专家解读|来源:人民网2011-05-17 17:14:26|网络编辑:张倩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为“十二五”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明了方向,为完成的实现“十二五”时期的目标和任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保证。省委十届十七次全会也突出强调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建设平安和谐幸福龙江的重要性,必要性。

  所谓社会管理,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由此可见,社会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我们党对社会管理的重视,源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并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有平台和载体,所以,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不但把以往的“三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扩展为“四位一体”,加进了社会建设,而且第一次提出了社会管理的新命题,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这是社会建设的深化和具体化。到党的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由国强优先转向民富优先。可见我党已从社会转型的高度把社会管理凸显出来,并使其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后危机时代,在“十二五”时期,社会管理的力度及成败直接关系到“十二五”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一、“十二五”时期的社会转型凸显了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

  “十二五”规划的本质是转型。概括起来就是三个转变:一是由经济建设的中心向社会建设为重点的转变;二是由国强优先向民富优先的转变;三是由唯经济GDP向追求幸福指数的转变。这三个转变实质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0多年的结果及伟大成就。由此我国社会从低度分化走向高度分化,各类隐性矛盾开始显现,并成为燃点多、燃点低的社会问题,这是社会转型必然出现的现象和问题。产生这种现象源于两个原因:其一是利益格局阶层化。过去我国是两个阶级,农民阶级与工人阶级,一个阶层,即知识分子。现在我国社会由于市场经济发展,阶级分界交汇,阶层分化明晰,即阶层利益明显、阶层地位固定,由此导致社会矛盾的冲突,不平等显现。其二是利益关系市场化。市场化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个是交易性的,即形式上平等的利益交换;第二个是对抗性,就是实质上的不平等或不公。这反映到人们的主观世界,便是若干个不公感,即分配不公感、机会不公感、起点不公感、参与不公感、话语不公感等等,这必然呼唤和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在这种社会背景和计划经济条件下,仅仅依靠党政的行政组织资源,及政府财力难以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公共管理和公共需求。因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是单位的人,就如是一麻袋中的土豆,抓住麻袋就行。今日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则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就如麻袋中倒出来的土豆,传统的体制管不住,过去的办法管不好,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把对人的管理变为对人的服务,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实现民富优先的国策。

  二、国强优先向民富优先的转变凸显了社会管理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突出强调了民生建设,其本质是把民富优先的战略上升为国策。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恰逢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进而加剧了社会转型的风险。国际经济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实质是风险社会。早在1986年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乌尔里希・贝克写了《风险社会――走向新的现代性》一书,并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在这样的社会中,要求人们必须重视社会管理,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社会风险降到最低,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风险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必然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管理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致使一些政府部门在治国理政上手足无措。还有一些官员在社会管理中用钱买太平,认为不出事是水平,能摆平是本事。这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中的问题。唯一的办法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用新的体制、新的模式、新的办法、新的理念进行管理,使社会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低成本、高效率的轨道,为“十二五”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失衡证明社会管理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

  李克强同志在阐释“十二五”建议时说:“尽管我国社会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上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社会主体的多元性、独立性、选择性增强,而社会建设还不到位,经验缺乏,人才也不足。这些都与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有较大差距。”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滞后于经济建设。在社会管理理念上,重经济、轻社会,重管控、轻服务;在社会管理手段上,重刚性、轻柔性,管、卡、压、罚并举;在社会管理体制上,政府部门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各自为政,难以适应多元、开放的社会需要;在社会管理方法上,以官为本,以权为本,以警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这完全不适应多元社会、多元主体的新需求、新期待。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格局。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证社会稳定。在这社会管理七项任务中,前两项任务是社会管理的基础;三四项任务是社会管理的关键;五六七项任务是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这表明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为此,要求我们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特别要求政府部门加强顶层设计,从创造法制环境,完善规章制度,完善政策设计和安排,落实岗位责任制上着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适应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的新变化,并使之在健康的轨道中运行和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布局中的新内容。

  总之,我们要在“十二五”时期认真研究和总结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十七大报告所确立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个格局中,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少社会协同,最大难题是无法突破社会协同,最大任务是如何增强社会协同。为此要求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协同主体在社会管理、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以开创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新局面,由此补齐经济社会“水桶”中社会管理的“短板”,成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