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RTV6月30日消息(记者黄东超 陈达) 在作家的笔下,侨港曾被称为“海上漂来的部落”。在3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海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形成的印支难民潮中,中国政府本着“一视同仁,不予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方针,为难民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和必要的就业机会,扶持和鼓励其发展生产,提高其自食其力的能力。其中北海市侨港镇是越南渔民难侨的最大安置点。
记者日前在广西北海市侨港老年人活动中心采访慰问时看到,老人们聚在一起,品茗谈天,享受着闲适的晚年时光。公园外,整齐的街道边开满各式店铺,人流熙熙攘攘,不少游客千里迢迢慕名而来,一睹这个海滨特色小镇的芳容。记者见到了陈家齐老人,陈家齐老人是越南的归侨,1978年从越南广宁省回到祖国,先是安置在广东,从事教育工作10年,然后才调到北海这个好地方,继续从事教育工作。陈家齐老人退休后,曾随女儿移居美国,拥有美国“绿卡”,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可始终觉得异国他乡没有家乡的好。陈家齐说:“退休之后女儿申请我去了美国定居,没过几年就回来了,因为在那边生活不适应。北海有鲜美的海鲜,熟悉的乡音,还有祖国对华人的关爱。这些是我到美国之后又回到北海定居的原因。”
北部湾之声记者采访老华侨陈家齐
侨港镇离著名的“天下第一滩”北海银滩一箭之遥。33年前,1万多越南难侨汇集于此。1979年6月,广西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归侨安置点--也就是当年的北海市侨港人民公社,之后更名为“新港镇”,再后来更名为“侨港镇”。当时的侨港面积1.1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只有0.7平方公里的侨港镇,成为中国面积最小的镇,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归侨集中安置点。昔日杂草丛生的荒滩,现在变成了一座充满魅力的海滨城镇,被联合国难民署评价为“全世界安置难民最成功的范例”。
到侨港镇采访时,正值休渔期,渔港内渔船排列有序,桅杆如林。当年摇着舢板归来的难侨,谁想到自己能拥有这样的大渔船呢?侨港镇人民政府镇长何金成介绍,经过几十年发展,现在侨港镇从几十条渔船,到现在的上千大渔船,大功率的铁壳渔船有一百多艘,5百万以上功率的有一艘,渔业发展较快,捕捞量大大提升,应该说渔业得到了很大发民展。
慰问侨港归侨
今天,侨港镇不少老人仍清晰记得当年摇着小艇经过多个日日夜夜穿过北部湾,回到祖国怀抱的情形。当年难侨赖以渡海求生的600多艘破烂不堪的风帆小渔船,现在已经发展到千艘大功率的机动渔船。从事海水动物捕捞、水产品加工的侨港镇裕华捕虾公司总经理介绍说:“公司目前已有36条大功率的拖船,98艘吨位作业船和70多条小艇。”
渔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了其他方面的发展,海产品加工企业得到了迅速了展,海产品深加工企业有十几个,第三产业方面也得到了很快发展。侨港镇镇长何金成说:“特别是侨港有一个特色,就是华侨归侨风情特色较浓,在第三产业和商业这块发展起来,在餐饮和特色产业方面发展起来,晚上比较拥挤,人流车流较大,应当是一个较繁华的地方。”
北海侨港镇,昔日的“安置点”如今早已华丽蜕变,成为广西渔业生产和海产品加工重要基地。曾经满目荒凉的海滩焕发勃勃生机,成为了商贸繁荣的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