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村工作搞上去才算真本事,把好事办好才算真功夫,把承诺兑现才算真党员。”近年来,阳朔县把这“三真诀”作为“三农”工作原则,找到一把提升农民幸福感的“金钥匙”,出现了新农村建设吸引外国总统来参观、城乡互动发展的“阳朔模式”在全国推广、“小先锋”助撑“大农业”的喜人局面。5年来,阳朔荣获“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国家生态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近20项,2006、2007年蝉联“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今年7月又被自治区授予“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殊荣。
真本事:
新农村建设成“国际样板”
“想不到阳朔的农村如此靓丽,我们要好好学学。”去年3月2日,赞比亚总统鲁亚·班达带着他的团队在参观该县凉水井村时,看到“白粉墙、小青瓦、坡屋面、花格窗、吊阳台、石板路”的桂北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连声赞叹!
5年前,该县白沙、葡萄、阳朔、兴坪4镇19个村委66个自然村,地处大山深处,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年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
近年来,该县先后投入近10亿元,在白沙、葡萄、阳朔、兴坪4镇19个村委66个自然村方园200平方公里范围,建设全国首个百里新农村党建示范带。不遗余力地在百里新村抓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大兴水、电、路等项目建设和扶持农民发展特色产业。
如今,百里新村种植金橘10万亩,年产值达10亿元,沿线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9000元,其中80%来自金橘收入;百里新村内28个自然村年人均纯收入超1万元,3个自然村年人均纯收入超2万元。走入百里新村,一幢幢白墙青瓦的整洁民宅错落有致,一片片金橘园果实累累,一条条通村水泥公路纵横交错……令人耳目一新。
“以点带面、由点成线、齐头并进。”在百里新村的辐射带动下,该县新农村建设形势一片大好。在远离百里新村的金宝乡门楼村同样实现了从“灰姑娘”到“白雪公主”的华丽转身,成为广西城乡风貌改造综合整治示范村。
“从今年开始,县财政按每个农民10元的预算,给全县997个自然村安排了垃圾清理费。”该县相关部门表示,该县首开先河拨财政专款用于自然村垃圾清扫、清理,力争让与山水同美的新农村更上一个档次。
目前,该县共完成40个新农村试点建设任务,市级文明卫生村已达280个,累计完成农村房屋立面改造1.4万户,完成530个自然村550公里的村道硬化,2006至2010年连续5年荣获桂林市新农村建设一等奖。
真功夫:
城乡互动发展树“全国标杆”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时,该县不是一味把农民“搬”进城里,而是立足农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而让农民在家门口富起来,让农村成为小城镇。这就是阳朔县与众不同的农村城镇化模式。
该县阳朔镇农民莫桂才一门心思要离开农村成为城里人,却屡屡碰壁;回到农村老家,却借助《印象·刘三姐》大舞台一跃成为“农家乐”餐馆的莫老板,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他的“农家乐”还开了分店。而像莫桂才一样受益于《印象·刘三姐》的周边村民就有2000多人。过去的穷村,变成了今日的文化旅游新村。
白沙镇凉水井村46户村民自筹资金398万元,争取各方筹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集旅游、娱乐、休闲、餐饮为一体的凉水井清泉度假村,开辟了大山沟吃上“旅游饭”的先河,吸引了城里人来休闲度假。
“仅遇龙河漂流服务的从业人员就有3300人,其中当地农民达95%,日接待游客最高达21000人。”该县旅游部门表示,该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时间由农民协会组织开展的导游、餐饮、住宿、摄影、漂流、自行车出租服务风起云涌。
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高田镇历村,全村114户中,有102户做旅游服务,有农家饭店25家,有农家旅店15家共339张床位,有农民女子导游队30人。每年该村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超1万元。
目前,该县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人员达7万人,农家餐馆有700多家,农家旅馆达500多家,从事导游服务的农民超过1000人。在该县广大农村,处处是景,处处是游客,处处是小城镇般的繁荣景象。
真党员:
“小先锋”助撑“大农业”
“‘创先争优’要突出实干性,把承诺体现在兴农富民的行动上,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这才算是真党员!”今年以来,阳朔组织1000多名新农村指导员及近1万名党员深入开展“兴农富民”大行动。这是该县发挥党员作用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
今年“七一”刚刚被自治区党委评为“自治区20佳村党组织书记”的白沙镇蕉芭林村党支部书记周汝贵,带领村民建起了万亩金橘产业示范基地,全村人均纯收入超1.3万元。
“我们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种植淮山5500亩。仅此一项全村每年增收5500万元。”该县福利镇青鸟村村民莫大娘对党员带领群众致富赞不绝口。
该县广大党员积极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三农”,形成了“小先锋”抱团助撑“大产业”的良好形势。涌现出了白沙镇古板“金橘村”、兴坪江村的“夏橙村”、葡萄镇的“花卉苗木村”、福利枫林“二元杂母猪村”、普益乡留公的“甲鱼村”等品牌村。目前,该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20万亩,已建规模生产基地56个。
(记者 莫树英 容科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