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广播《新闻深一度》7点30分消息(记者陆倩)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首府城市,南宁市共有50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常住人口410万。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已经突破130万人。而其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占到总人数的40%,民族成分多,居住分散,流动性强,情况比较难掌握。那么,“全国文明城市”南宁是怎样面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可能产生的系列问题呢?
4年前,阿不杜•卡如还在自己的家乡新疆和田生活,现在他和哥哥居住在南宁市西乡塘区中华中路社区的一间出租屋里,每天的工作就是到街道上摆摊,叫卖家乡的特色食品——囊饼和烤羊肉串。几年来,这个小摊的生意一直都很不错,阿不杜•卡如告诉记者:“现在卖囊饼、羊肉串,十月份卖葡萄干,我们一个月赚钱有一万多最少,过年来的时候还有两三万。”
紧邻火车站的中华中社区“民族之家”服务站,是许多少数民族外来人员抵邕后首选之地。在这个拥有3000多户居民的社区里,居住了来自西北的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阿不杜•卡如告诉记者,他刚到南宁的时候既不会说汉语,也没地方落脚。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为他联系了便宜的出租屋和经营场所,并为他免费培训汉语。而最让阿不杜感到温暖的是,在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每年都组织居民与他们共同欢庆古尔邦节,他说:“一样的,都是一样的,全部人过节,跟新疆一个样子。”
中华中路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主任谢华娟告诉记者:“主要是想他们感受到我们各民族同胞对他们的欢迎和包容,特别是在我们社区向大家庭一样温暖。”他们已经连续四年组织古尔邦节的活动了,而每年的春节、元宵等节日,他们也会邀请穆斯林群众一起庆祝。
谢华娟几乎了解社区里每户外来少数民族,她与服务站的工作员都会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今年9岁的回族男孩马宝就是在服务站的帮助下解决了上学问题,他说:“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很关心,谢阿姨、邻居叔叔阿姨对我们也很关心。我喜欢南宁这个绿城。”
中华中路社区“民族之家”服务站是南宁市10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之一。2010年6月,南宁市成立了国内首家市级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中心下设十个社区服务站,遍布全市各个区域。服务中心主任俞开林介绍:“我们开展了六大服务,劳动就业、房屋租赁、子女入学、房屋租赁、困难补助、清真食品,想办法给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生存是大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里面临的最根本问题。去年11月份,服务中心因地制宜在南宁市西乡塘区建立了一条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创业街,并在南宁市一职校挂牌成立了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技能培训基地,在华强街道的大同二里、翠堤湾、石巷口建立了创业街,优先考虑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入街入市,并在个体工商户中建立了少数民族创业孵化站点。
位于水街的天天生榨米粉店就是其中一个孵化站点。几年来,已经有21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从粉店老板娘黄天玲这儿学到了一技之长。黄天玲说:“来这里学习都是免费提供的,我还给工资他们,1000块钱一个月,包吃、住宿。我这里一共办了三期了,有壮族、瑶族、维族、白族,平时他们来我就手把手教他们,从切菜,怎么样做这个粉开始慢慢教,来这里都要学习三个月这样,出去做工就业比较上手。其中有个学员在我们这里学习后,已经在做店长了。”
少数民族服务中心成立一年以来,共为来南宁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解决住房问题1.47万多人次,提供就业帮助8340人次。
服务中心除了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便利和服务,另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管理。地处南宁市城乡结合部的良庆区大沙田街道银海社区,是一个有4万多人的大社区,而少数民族人员就有35820人,占总人口80%。地广人多、流动性强的特点,使得社区人员管理成为了最为头痛的问题。为此,“少数民族关系联络员”制度应运而生。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主任李远萍介绍:“在每条街道每一片区域里面,我们有选择的选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在本街区比较有影响力的,责任心强,积极上进的,能够支持和配合我们工作的,选择了30名少数民族群众做了我们的民族关系联络员,工作上有什么政策、会议精神要传达,布置的,就通过联络员传到群众中去,他们也会及时把群众对我们的工作还有什么建议和意见收集起来反馈给我们,让我们及时调整工作策略,使我们少数民族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
南宁市构建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平台,被国家民委专家确定为“南宁模式”。今年7月,南宁又被定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管理体系的试点城市。南宁市民委主任苏志刚表示:“下一步我们也不断的创新服务方式,服务内容,除了六大服务外,还要延伸服务内容,一个是增加服务对象,不仅是西北的,还有瑶族、苗族、壮族。服务方式多种多样,现在是服务中心、服务站,下一步我们还有服务送上门,通过整合劳动、流动人口办这些资源,更多的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服务。让他们可以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在南宁找到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