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进体育主流社会的“高校制造”——中国大学体育的四个体育符号
回顾从1987年开始的中国高校体教结合,一路走来虽然充满艰辛,但大学里热爱体育的人们却始终坚持。经过数载默默耕耘,CUBA、胡凯、北理工、复旦排球等中国大学的体育符号,已成为被社会广泛认知的品牌。
圆梦的CUBA
13岁的CUBA水平还有待提高,但风靡千所高校、拥有数以亿计粉丝的CUBA无疑是中国大学体育最靓丽的一张名片。
简称CUBA的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始于1998年,13年来,这个不允许有注册专业运动员、真正属于数万大学生的“草根联赛”已经成为中国大学最具影响力的赛事。
“上大学是我的梦想,打篮球是我的梦想,CUBA是我圆梦的地方。”在这个以“圆梦”为主题的CUBA口号下,书写了无数“大学梦”、“篮球梦”的故事。
CUBA的巨大影响力源自她真正挖掘了体教结合中,“教”的潜力。她的全民性、草根性让篮球真正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成千上万的学生,看篮球、打篮球已成为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在本赛季CUBA总决赛,郑州大学的主场,每个观众都看得热血沸腾。5000坐席座无虚席,这就是CUBA的魅力。
“眼镜飞人”胡凯和他身后的“清华模式”
胡凯的横空出世无疑是中国高校体教结合,走进竞技体育主战场的标志。
这位没有专业体工队经历的2005年伊兹米尔大运会百米冠军,不仅获得了南京全运会的亚军,而且在北京奥运会赛场上,历史性地听到了百米的第二枪。
胡凯的成功除了天赋和努力外,他身后的“清华模式”应该是中国体教结合的一种有益尝试。
清华大学从1994年开始探索体教结合,在经历了最初招收退役运动员搭起竞技体育的骨架后,清华从1997年招收的学生运动员都是参加了全国普通高考,文化成绩达到了一个较高标准后,享受体育特招生降分政策进入清华的。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清华在田径、射击、跳水三个项目上都达到了很高水平。
深圳大运会中国代表团旗手王宇就是“清华模式”的最新产品,同样在学校练出来的广东小伙子,跳高最好成绩已达到2米28。
清华大学体育教研室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集中了教育优势、科研优势和生源优势的高校理应成为部分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基地,清华大学有信心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夹缝中的北理工
以一所学校的一己之力在中甲联赛坚持五年,活下来的北理工足球队就是个奇迹。
在中国高校其他体育项目都在探讨与专业体制合作、互补时,生存在“职业足球”大环境中的北理工更加艰难。
在其他职业足球俱乐部挥金如土的时候,北理工首先要过的就是“钱关”,即使学生球员没有工资、没有奖金,每年700万左右的征战费用对于一所高校来说,仍然是天文数字。
除此之外,2007年开始征战中甲的北理工成长于中国足球的急速下滑期,青少年足球人口的急剧萎缩,让职业俱乐部都难为无米之炊,球员踢4到6年就要毕业的北理工更要面对“人荒”。
越是艰难,北理工的坚持越显得珍贵。
北理工“教父”金志扬在各种场合都在大声疾呼,“中国足球的出路唯有回归校园!中国足球的腾飞需要100所北理工、1000个中学足球、一万个小学足球去支撑。”
金志扬说,无论多困难,北理工都会坚持下去,就是因为我们还在中甲,我们还有说话的机会和关注度,中国的校园足球才会有希望。
“宽进严出”的复旦排球
与北理工一样,复旦男排被社会认识也始于他们闯进了全国排球的最高赛事——全国男排甲A联赛。而他们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宽进严出”原则下,学校对体育负责任的态度,为此,他们甚至放弃了让自己迅速成名的全国联赛。
复旦把体育学生编入了不同的院系专业,让他们最大限度地融入大学生活;复旦不允许体育学生长时间比赛、训练,而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复旦在考试评价上不会给体育学生任何照顾和变通,用制度保证走出复旦的体育学生和其他人一样优秀。
在竞技体育世界里,复旦排球肯定不是一流水平,但在高校办体育的过程中,他们走得非常踏实。
“我们首先是普通的大学生,我们排球打得也很棒。”复旦男排队员朱旭皓的话代表了复旦体育的态度,这或许也应是中国高校体教结合的态度。
(记者李铮、王恒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