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后检疫培训:
6岗位程序繁杂却有序相比宰前检验,宰后“剖检”的检验程序更为繁杂。
9月2日凌晨2时30分,生产车间里6个检疫检验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已就位。他们左手持铁钩,右手执刀,站在流水线前,旁边随时能找到一把锉刀。上唇留着小胡子的李师傅负责生猪头部检验,只见他熟练地翻看堆放在推车里的猪头,切开咬肌,仔细检查是否有米粒大小的寄生虫,判断这些已经打上编号的生猪是否是“米粒猪”。
微胖的廖师傅负责检查内脏,这个岗位经验很重要,传送带上已开膛的生猪胴体源源不断送来,要在短时间内辨别内脏是否出血、坏死,并且在短时间里对坏死部位进行切除。
“90后”的黄福先负责初检,他的工作是对生猪大腿两侧腹股沟线淋巴结、腰肌、肾脏等部位检疫,为此,他必须在几秒时间内,在每头生猪胴体上切割至少6刀,以最快速度初检是否有问题。
下一位是负责总检的李晖师傅,这是生猪产品的“美容师”,当他拿起铁钩钩住生猪的同时,另一只手上的刀条件反射似地,对生猪一些有损伤的部位进行修割,这让肉品看起来更完美,当然总检还得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对生猪进行最后把关。
此时,曾师傅等待横膈肌脚送进实验室,他将在显微镜下,检查肌肉组织里是否生长着旋毛虫。
最后通过所有关卡检验的生猪,会被送到黄师傅的手上,为它们打上两道红色的“合格”验讫印章。
宰后检疫体验:
移动3米才完成一头猪切割
记者观察一圈后,决定体验一下工程相对复杂的“初检”工作。站在初检台上,记者左手拿铁钩刚钩住生猪胴体,右手举刀刚割下一刀,猪就被往前送,无奈,记者只能一边横向移动,一边手忙脚乱地在剩余的部位继续切割。跟着传送带移动了近3米的距离,记者才完成一头猪的切割工作。
这时,总检李晖给记者讲述了切割要领,“刀要稍倾斜,切割肾脏关键是铁钩钩稳,刀尖向里挑,铁钩向外拉。”
根据李晖的指点,记者开始练习。按照要求,每刀切割的深度必须大于3厘米,当记者切割到第5头猪时,手腕开始觉得吃力。同在初检岗位的黄福先告诉记者,他工作的第二天便走上了初检台,那天有900余头猪需要切割,算下来一晚要割至少5400刀,即便按照平均数量,每天割4000余刀也是正常,最初也觉得吃不消,不过后来慢慢就习惯了。
记者练习了一段时间,凌晨5时左右,迎来了一波检验高峰。六七十头生猪密密匝匝从传送带上过来,记者手忙脚乱,犹如电影《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一样,不得不跟着传送带窜来窜去,常常一头生猪还未切割完全,就钩住下一头忙活起来。那些没有完成的步骤,只能由其他检验人员帮忙完成。高峰过后,已是满头大汗。
当天,在流水生产线上,检疫人员发现了两头患有疾病的生猪。这两头猪将被进行无害化处理。
上午7时,动物检疫员们脱下白大褂和水鞋,搭上回家的班车。他们大多数人在这个岗位上干了10余年以上。李晖说,在以前,屠宰厂分散,宰杀量相对较小,检疫工作都在地上完成。如今的流水线,让工作量大了很多。但也正是因为有了流水线,检疫的程序规范了起来,经过悬挂宰杀、检疫,生产出来的猪肉产品安全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