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一个“全国文明村镇”是怎样炼成的?

走转改专题|来源:广西日报2011-09-05 09:29:35|网络编辑:张倩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数度到广西乡村调研的大学者费孝通在名著《乡土中国》首篇《乡土本色》中就开宗明义地亮出观点。

  而早在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就有一个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叫做“农家”。对子路说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的那位“荷蓧丈人”,被认为是“农家”代表。

  8月31日,穿越层层的龙眼林,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一行走进南宁市武鸣县双桥镇下渌村,拜群众为师,学习“农家”的智慧,感受“乡土”的价值与芬芳。

  “请尝尝我们村出产的龙眼、柑果。”下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韦世宁热情地介绍,经过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了龙眼和砂糖桔种植,下渌村凭借“一村二品”很快富裕起来了。全村耕地面积1148亩,林果面积4400亩,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逾6850元。

  下渌村摇身成为“生态水果村”,用韦世宁的话来说,村里土地几乎都成了大果园和交易场,“连绑一头牛的闲置空地都没有了,也用不着牛了”,所以这里成了武鸣县第一个“无牛村”。时下正值龙眼丰收季节,老板纷纷前来抢购,“下渌龙眼”远销广东、海南、四川、福建、上海等地。

  在龙眼林里,韦世宁、王利勤向记者传授采摘龙眼的活计:“剪摘果枝只能留两个芽口,来年才能长得更好。我们村龙眼年年丰收,已经没有大小年之分。”小小窍门背后,原来大有文章——下渌村成立有水果蔬菜行业协会,建有龙眼专家大院,拥有“党校教师+党政领导+科技专家+乡土人才”的强势团队,其中不乏广西农科院教授、桂林柑桔研究所专家等。

  顺着龙眼科普话题,记者与村干、群众就龙眼的包装、冰冻、装载、交易、流通、服务、深加工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小小的“头脑风暴”。

  村民韦成清、韦生很自豪地领着记者参观他们家的“龙眼楼”,指着墙上的照片说:“你看,国家领导人都来过这里做客呢。”

  民风淳,仓廪实,知礼节。

  全村连续20多年无刑事案件,无赌博和打架斗殴事件,无违反计划生育现象。

  村民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质变。全村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果”的生态农业模式,目前村里已建起3家休闲农家乐生态旅游山庄,整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村每个家庭孩子至少要求有大专以上文凭,最好的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

  下渌村口的戏台,每逢节假日和农闲时节总是节目连场。全村810人,就有5个文艺队,平均8人就有一个是“演员”。

  “越来越好,啦啦啦啦”。一项项全国级荣誉“花落”下渌村:全国创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全国村民自治模范村,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最重要的是,一个“全国文明村镇”也就这样炼成了。

  相隔2000年,乡土中国,今朝“农家”,真的乐了。

\

(记者 李启瑞 甘毅 曾永联)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