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亩的石山上,石缝间、石窝里被种上漫山遍野的桃树。每到阳春三月,桃花争芳斗艳,灿烂如霞,蔚为壮观。
到过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大岭山的人,无不被大岭山人在“石缝里种千亩桃树”的奇迹所震撼、所感动。
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李春明等几位瑶乡村民。
“我最近在忙着种树,但这次主要是对桃树品种进行改良和嫁接,20年,这石山上能种果树的地方都已经种了。”李春明说。
今年46岁的李春明,是大岭山村党支部委员。他因常年和其他几位党员一起带领村民在石山上种桃树,不久前被网民投票选为“广西十大绿色人物”.
大岭山,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乡的一个自然屯,坐落于荒山石岭之中,缺水少地,自然环境恶劣,属于典型的石漠化地区。全屯34户人家,147人。
曾有民谣这样唱道:“有女莫嫁大岭山,吃水也要打算盘;出门三步山坡陡,红薯玉米度三餐。”李春明说:“在过去,我们就靠在石缝里种些红薯、玉米和高粱充饥,住的是到处透风的泥草屋,喝的是石坑里的积水,要想喝干净水就必须走几十里的山路。”
如何才能挖掉穷根?李春明和村里几位年轻骨干苦苦思索。1991年一个夜晚,村里那几株长在石缝中的野桃给了他们很大的启示:既然山上能生长桃树,为何不种桃卖?
李春明等欣喜不已。可是,全是石山,没有土怎么办?面对新的难题,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办法:撬开乱石,再从别的地方挖土来,填土种桃树!
这一想法当即招来村里人的非议:“你们是不是穷疯了,石板上栽花,这不是异想天开吗?”就连邻村的人也劝道:“就算让你们种出桃子来,可你们村的山路不通车,到时候桃子熟了也挑不下山,桃子会烂在山上的。”
面对嘲笑与猜疑,李春明等人没有退缩,没有动摇撬山种桃的决心。
他们把镶在石缝中的乱石一块块撬出来,再从山下背土来填进坑里种上桃树。十几年来,大岭山人一块石板一块石板地撬,一个石窝一个石窝地刨,后来受感动的其他村民也一起加入到撬山种桃的行列。他们每天劳作10个小时以上,把石缝撬成一个坑往往需要两个人工作一天以上,而在乱石坡上开垦一亩果园则需要强劳动力两个多月时间,撬出搬移的石头30-50吨。几乎每株桃树下都有一堆石头。钢锹被撬断了,锤头也被磨圆了。
“那时,我和很多村民连续多个大年初一都在山上撬石头。”李春明回忆说。
大岭山人修路也是悲壮的。桃树种了,收成有了,但是山上不通车路,收获时只好一担担往山下挑,挑不及的,一半烂在了山上。看着烂桃,有的村民哭了。
为了让车能进村运桃,李春明等带领村民上山修路。当时村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00元,为了修路家家户户都变卖了许多东西,有的甚至把准备过年的猪卖掉。就这样边撬山边修路,不仅村里和到山上的水泥路通了,而且乱石中的桃园也通了机耕路。
就这样10多年如一日,共撬石种下桃李1300亩,总产量达3800多吨。大岭山终于从过去的石山遍野,变成了“春天是家园,夏天是林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公园,一年四季是乐园”。
种桃给大岭山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家家都住上了楼房。石山上那漫山遍野的桃花使大岭山名声远扬,居住环境和旅游景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到桃花盛开的季节,前来赏花摘桃的游人络绎不绝。精明的大岭山人由此发现了商机,开发了一批旅游项目,发展村里的生态旅游。2003年以来,在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支持下,大岭山成功举办了多届桃花节。在桃花节开幕时,一些村民仅靠打油茶,一天便可赚2000多元。大岭山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400元上升到现在的六七千元。
如今的李春明,有两个梦想:一是每天不断学习科学种植管理桃树的技术,梦想有一天自己能培育出个大味美、最适合大岭山生长的桃子新品种;二是学习水果营销知识,梦想来年种果的同时,成为一名水果经纪人。
“我的这些想法不是异想天开,完全立足现状和实际。从1991年在石山上开始我的绿色人生,现在我想带领村民开始我们的七彩人生。”李春明说。
(记者龙松林 王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