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刘三姐乡亲”的旅游情结:唱着山歌等你来

走转改专题|来源:广西日报2011-10-09 11:19:18|网络编辑:张倩

\

刘三姐故乡村民在进行壮家婚俗表演。

  宜州有个流河寨,三姐家门摆歌台;

  壮家儿女站成排,唱支山歌等你来……

  如果你去过刘三姐故乡——宜州市刘三姐乡流河寨,一定会对那一群立在下枧河畔唱着山歌迎候游客的壮家姑娘、小伙印象深刻。9月25日,走访刘三姐故里的记者刚一进入流河寨寨门,便巧遇“阿牛哥”迎娶三姐的“接亲”队伍。在“三姐故居”前,被众姐妹用山歌挡在门外的“阿牛哥”,放开歌喉朝楼上的“三姐”对起情歌来,肩挑聘礼的小伙子们则在身后呐喊助威……这是一场“壮家婚俗”表演,参与演出的20多名“演员”神情、动作都相当专业化。然而,导游告诉记者:这些“演员”全是附近村屯的村民。

  趁表演间隙,记者与“阿牛哥”韦华山攀谈起来。

  这位歌艺颇佳的年轻人来自附近马山塘屯,曾自费赴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毕业后在大化文工团工作了一段时间。上世纪90年代后期,得知家乡乡亲们凭借如诗如画的下枧河风光和美丽动人的刘三姐传说搞起了旅游,他便辞职回乡,参加了“景区农民表演队”。受过专业训练的韦华山,很快成了演出队里的“台柱子”。

  刘三姐乡原本叫流河乡,距宜州市城区仅4公里。景色秀丽的下枧河蜿蜒流经该乡,沿河星罗棋布的景点,大多与刘三姐传说有关——河口有“望妹石”,沿河有当年的对歌台、传歌台、定情树……为打响“刘三姐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当地政府将流河乡更名为刘三姐乡。由宜州市一家企业投资兴建的流河寨、“壮古佬”风景区,成了附近村民大显身手的“旅游舞台”。20多名农家儿女每天一大早便聚集到景区,轮番表演背新娘、走板鞋、吹木叶、跳竹杠、对歌说亲等20多个节目,诙谐的表演、甜美的山歌,让慕名而来的游客自始至终笑声不断。

  在流河寨民俗表演现场,记者和年过六旬的陆仁亮拉起家常。陆老汉指着场子里那个为“阿牛哥”挑“彩礼”的小伙子得意地说:“那是我的小孙子!”

  记者问:“你小孙子参加表演每月能拿多少钱啊?”

  陆老汉笑笑:“他只是个跑龙套的小角色。底薪大概600元左右吧,如果表演歌舞还另有提成。”

  正巧小孙子表演完跑过来,听到爷爷的话马上纠正道:“哪止600元?有1000元哦!”

  陆老汉“呵呵”地笑了。

  “壮古佬”,是壮语中“壮家老大哥”的意思。紧伴“壮古佬”景区的马山塘屯,是“刘三姐故乡旅游热”最直接的受益者。村民们在忙完自家甘蔗、桑蚕等农活后,几乎是全员投入旅游服务:或参加演出,或开办“农家乐”餐馆、小卖部,或将楼房改造成旅舍……去年,全屯接待游客达3万多人(次),举行民俗风情表演近200场(次)。在屯里年人均纯收入的7000元中,旅游业收入占了近1/3。靠旅游旺起来的马山塘屯,去年被宜州市委、市政府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不到一年时间,全屯30户人家筹资近千万元,推倒旧平房,建起新楼房,一个集民俗表演、风情娱乐、观光采摘、餐饮住宿、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新乡村,在下枧河畔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敞开了热情、宽广的胸怀。

  当晚,自治区文化厅授予的“彩调保护传承展示基地”牌匾挂在了马山塘屯的戏台上。桂林彩调团的几位名角,在台上唱起了《王三打鸟》、《三相亲》等经典剧目。闻讯赶来看戏的一名小龙屯村民坐在记者身旁,很有些“不服气”地说:“我们小龙屯也依山傍水风光不差!现在,我们那边已经铺好水泥路,建起好几家旅游餐馆,还集资买回了40艘脚踏游船,旅游码头也整修好了。有空你到我们屯去坐游船,保管更加好耍!”

(记者 罗劲松)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