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歌手不怯场,开口放声唱山歌。
10月15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壮族歌圩传承基地,在南宁市横县云表镇邓圩歌圩挂牌成立。当地年仅3岁半的孩子,在老歌师的带领下开始学唱壮族山歌,让人们看到了歌圩传承的希望。
邓圩歌圩是南宁市为数不多的保留完好的原生态歌圩之一。当天正逢农历九月十九,是邓圩传统的歌圩节。在通往歌圩所在地威德宫庙的几公里路上,挤满了赶歌圩的群众。近至校椅镇、陶圩,远至贵港、宾阳、灵山等地,都有成千上万的歌手、歌迷赶来。威德宫庙所在的犀牛岭上,阳伞朵朵,伞下都是一群群、一对对的唱歌人。盛大的庙会和自由对歌场景,显现了原汁原味的歌圩文化。
在附近的邓圩小学操场,观众更是水泄不通。壮族歌圩传承基地挂牌仪式在这里举行。来自宾阳的女歌手向邓圩男歌手挑战打擂;当地乡村艺术团献上麒麟舞、采茶戏、山歌对唱等表演。一支16人的童声合唱团最引人注目。其中最小的歌手仅3岁半,经过老歌师的教习,已经能够完整演唱250多字的壮族山歌,获得众人喝彩。
南宁市群众艺术馆是壮族歌圩项目的保护单位。2006年,该馆对壮族歌圩的保存情况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研究,并启动保护工作,将这一项目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调查,曾经因历史原因而销声匿迹的歌圩,到上世纪80年代才有所恢复和发展,但由于圩场消失、歌书散失、歌师失传等因素,歌圩数量大为减少。进入90年代后,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歌圩有加速衰落的趋势。即使在武鸣三月三、田阳敢壮山、横县邓圩这3个广西规模最大的原生态歌圩,歌手都以中老年为主,出现了青黄不接的传承危机。
为扶持民间歌圩,鼓励山歌传习活动,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在邓圩歌圩成立了首个壮族歌圩传承基地,从孩子抓起,让老歌师每周两次到基地向在校学生、周边少年儿童传授壮族山歌以及对歌技巧,培养新一代歌手。据悉,该馆计划在南宁市邕宁区、兴宁区,武鸣县等地逐步建立同样的传承基地,以点带面,让更多年轻人学会唱山歌。
相关链接
壮族歌圩
壮族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的民间传统民俗项目,广泛流传于南宁市良庆区、邕宁区、横县、马山县、上林县、隆安县以及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等广大壮族地区。它是壮族节日聚会、男女青年社交的场所,除了赛歌赏歌、对歌定情外,还兼有抛绣球、演壮剧等丰富的曲艺、体育、游戏、文娱活动。
(记者 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