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带来新希望
圆梦人物:黄女士
南宁市民黄女士为方便上班和小孩读书,打算在凤岭片区内申请廉租房,但她心里有个结:按照政策,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要转入公租房居住,但到时如果她所在城区没有公租房,而要到其他城区申请,她的工作和小孩读书咋办?
黄女士的疑虑,很快得以消除。她在凤岭北路南面保障性住房项目现场看到,这个项目共分三期,采取混搭的模式进行建设,一期、二期建设廉租房,三期建设公租房,“住进这里,可以在小区内直接从廉租房转到公租房,真方便”。
混搭建设模式,就是在同一项目内建设廉租房、公租房等几种类型保障房。专家认为,混搭建设,让不同层次的保障对象一起居住、生活、交流,利于小区文明的提高,利于社会管理与和谐稳定。同时,还利于各城区保障房的科学分配,中低收入群众可以就近解决住房问题,方便工作生活。
记者从凤岭北路南面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设计效果图看到,小区的户型设计很人性化,有单间、一房一厅、两房一厅等户型,面积40~60平方米不等,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中低收入群体居住。
政策看变化:南宁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混搭建设,还灵活运用自建、代建、配建、改建、改造、购买、BT(建设—移交)、BOT模式(建设—经营—转让)等方式,加快项目建设,扩大保障房覆盖面。目前,南宁市率先在全区构建起一个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限价普通商品房、危旧房改房改造、拆迁安置房等在内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框架,保障房项目科学分布在市区东西南北中各个方位,成为广西保障层次最完备、保障量最大的城市。
新居贴对联谢党恩
圆梦人物:蒋动生 吕美汉
“进新居感恩祖国好世道,住吉宅辞旧迎新万代昌”——这是博白县凤山镇竹围村禾仓地屯特困户蒋动生喜迁新居时,贴出的一副对联,横批是“进住新居”。
凤山镇有200多户特困户家庭,他们居住的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陈旧泥瓦房。2010年以来,凤山镇积极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逐步改善。
62岁的吕美汉是靖西县壬庄乡真意村那造屯村民,一家7口曾经住在仅80平方米的简陋木瓦房里。得益于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去年12月,吕美汉的两个儿子分别搬进了近70平方米的舒适小楼房。谈及此事,吕老汉脸上挂满笑容:“建了新房,咱老大的婚事有盼头了。”
数字看变化:据2008年统计,居住在茅草房、土坯房和危旧房的困难群众,全区约有127.5万户。其中,茅草树皮房4.2万户,边境一线9万户。2009年到2010年两年间,广西共落实地方配套资金18.3亿元,完成了涉及14个市109个县(市、区)19.88万户农村危房改造,让70多万困难群众喜迁新居。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广西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重头戏之一,并连续3年列入自治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广西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规划(2009~2014年)》及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广西将用6年时间力争完成全区农村危房改造的目标。2011年,广西对20万户农村危房进行改造,预计到今年年底,广西将基本完成对现有农村残疾人困难家庭的危房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