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发挥生态引导资金作用带动生态建设

记者来稿|来源:北部湾在线2011-12-04 11:50:22|网络编辑:孟宪静

  BBRTV12月4日消息(记者黄东华、通讯员何培谊) 河池市委、政府紧紧围绕广西争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生态立市、生态兴市、生态强市”战略思路,提出了建设生态模范的战略部署。通过实施生态引导资金项目,带动生态河池建设,推动了全市生态产业的发展,“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领农民走上生态农业转型道路”的工作效果良好。

  据统计,生态林业方面,2010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3750万亩,有林面积达3326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6000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期末的52.95%提高到66.97%。

  生态工业方面,注重运用循环经济等发展理念建设工业园区,重点开发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桑蚕产业,全市缫丝企业已发展到21家,年产白厂丝约3000吨,约占广西白厂丝总产量的19%。

  特色生态农业方面,重点抓好桑蚕、食用菌、毛葡萄、板栗、核桃、中草药等特色农业发展。截至9月底,桑园总面积发展到68.52万亩,鲜茧产量132.49万担,农民养蚕收入23.85亿元,同比增加3.87亿元,增长19.37%;培育发展食用菌新兴产业,全市食用菌生产企业(大户)发展到33家,其中年产100万菌棒以上的有6家,板栗、毛葡萄、核桃等特色林果业种植面积分别为54.33万亩、7.24万亩和12.90万亩,板栗、核桃面积分别占全区的36%和87%;较具竞争优势的桑蚕、板栗、毛葡萄、核桃、桑秆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种植规模均排全区前列。

  “十一五”河池市先后获得生态广西引导资金达480万元,重点扶持实施项目9个,辐射了东兰、巴马、凤山、环江、罗城、宜州等6个县(市)的生态经济示范项目、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其中,近年实施的巴马瑶族自治县龙骨花生产开发项目、东兰县大水面生态水产养殖项目、年产3.5万吨生物肥料生产线项目和桑蚕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已完成项目实施任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11年的生态广西引导资金项目已投入组织实施。

  “十一五”期间,巴马瑶族自治县龙骨花生产开发项目、东兰县大水面生态水产养殖项目、年产3.5万吨生物肥料生产线项目和桑蚕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技术应用示范项目4个项目获得生态广西引导资金共计250万元。

  巴马瑶族自治县农业局充分利用引导资金在交乐村建立龙骨花种苗集中繁殖基地10亩,共繁育龙骨花761600株,完成龙骨花新植5073亩,全县龙骨花种植面积达3万亩。经济效益明显,为培植生态农业主导产业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东兰县利用引导资金补助辐射带动了5个乡镇15个村的养鱼场共9095亩,投放鱼苗7000多万尾开展了大水面生态养殖,拆除大部分养殖网箱,种植部分草场来供给鱼喂料,基本实现不投料、不撒药,实现大河汊生态化养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示范带动,引导周边其他养鱼户200户,养殖面积1万亩,户均增收1000元,项目成效比较显著。

  年产3.5万吨生物肥料生产线项目于2010年元月开工建设,位于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新建路406号,计划建设年产3.5万吨生物肥料生产线。目前厂房已建好,设备已购齐,总投资2326万元,目前完成投资1350万元,其中申请引导资金50万元。

  桑蚕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技术应用示范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有:标准化桑蚕种养示范区、蚕沙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废弃桑枝杆资源化利用示范区。目前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中,项目的实施,明显提高了蚕农种桑养蚕效益,基本消除了蚕沙乱倒乱放污染环境的现象,蚕沙和桑枝基本实现了资源化利用,建立覆盖全市所有蚕区的蚕沙收集网络和桑枝杆收集利用网络,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011年生态广西引导资金项目也已经实施实施。罗城县循环健康立体生态养殖示范园建设项目、环江县香猪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环江桑杆栽培有机云耳生态循环经济建设示范项目、凤山县岩溶地区核桃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东兰县乐丰畜牧有限公司生态环保养猪示范项目等5个项目获得2011生态广西引导资金共计280万元。目前项目已经开始实施,估计2012年6月底将完成验收工作。

  实施生态广西引导资金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切实加强对项目实施的领导,在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河池市由环保、财政、监察、农业、林业、水产畜牧等部门组成生态广西引导资金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分工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确保生态引导资金项目顺利实施。

  环保、财政部门严格按照《生态广西建设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和审核项目,合理安排使用资金,项目引导资金下拨到项目单位后,各项目单位落实专人负责资金的调度,加强对资金使用和项目落实的监督检查,同时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向财政和民委进行汇报,切实保证项目资金落实到位。确保项目资金全部用于项目专项内容上,专款专用。同时结合实际,制定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组织了项目检查组,对项目计划执行情况、上级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加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项目实施提高人们对发展生态环保经济的认识。巴马瑶族自治县龙骨花生产开发项目、东兰县大水面生态水产养殖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了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和辐射影响力,带动农村群众改变了“随种随养”、“乱养乱放”和“广种薄收”的思想,加深了群众对生态种养业的认识,提高了农村发展生态环保经济的意识。

  项目实施带动循环经济发展。通过生态引导资金实施桑蚕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在宜州市建设“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实施“桑-菇-肥生态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组织实施优桑工程、优茧工程、优丝工程和桑蚕综合利用工程等,让“蚕沙”变成有机肥,让“桑杆”育出食用菌,过去作为废物和废料的“蚕沙”和“桑杆”都产生了经济效益。使用“蚕沙”生产的有机肥,节约化肥成本,新蚕品种产量提高,带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宜州市的广西舜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0年共收集蚕沙3万吨,生产蚕沙有机肥80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660多万元。

  生态引导项目实施有效控制种养业污染。过去桑蚕产业的废弃物蚕沙普遍存在乱堆、乱放、乱倒现象,蚕沙中的病死蚕、病毒、病菌对水体、土壤污染严重。桑蚕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技术应用示范项目的实施,通过蚕沙企业进行深加工和无害化处理,绝大多数蚕农已改变了乱倒乱放蚕沙污染环境的陋习,基本消除了蚕沙乱倒乱放污染环境的现象,蚕沙污染得到根本性的治理。其他立体、生态、环保养殖示范项目应用生态养殖技术和建设生态养殖场,对养殖业污染实行“源头控制”,也从源头上改变了旧式养殖对农村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受到了农村群众的广泛欢迎和普遍拥护。

  项目实施培育扶持新兴的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巴马瑶族自治县龙骨花生产开发项目等项目的实施,使过去在农村不起眼的龙骨花成为新兴种植产业,开辟了农村致富新路子。正在组织实施的罗城县循环健康立体生态养殖示范园建设项目、环江县香猪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环江桑杆栽培有机云耳生态循环经济建设示范项目、凤山县岩溶地区核桃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东兰县乐丰畜牧有限公司生态环保养猪示范项目等,将更加突出特色生态型产业,进一步提升生态产业建设层次,突显河池生态特色,增强河池市特色生态产业的竞争力和优势。

  项目实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东兰县大水面生态水产养殖项目的实施,带动、引导周边其他养鱼户200户,养殖面积1万亩,户均增收1000元。宜州市宜源桑杆菌业公司示范使用移动式冷气车,提高反季节食用菌生产能力,年生产反季节食用菌650万筒,多生产100万筒,增产鲜菇400吨,增加收入400万元。宜州市桑农的“桑杆”也由过去废弃物变成农民的摇钱树。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