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RTV宾阳12月16日消息(记者范易、郑华雯、周生荣、吴霰、韦波) 初冬时节,记者在宾阳县洋桥镇看到,农民种植的甘蔗丰收在望。待收的甘蔗,随风翻滚,掀起阵阵“蔗浪”。座椅村村民廖玉恒正在自家甘蔗地里,和十多位前来帮工的村民一道,忙着砍收成熟的甘蔗,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他告诉记者,是诚信贷款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钱周转不来,我们夫妻俩贷了款,有三、四户联保,种7、8亩(甘蔗),种的好一亩5吨,一吨今年保底500块钱这样。我们都没有失过信,没有谁赖账。”
廖玉恒所说的“联保贷款”,源于当地党委政府联合农村信用社推广的“十户联保”制度,为什么会推广这样一种贷款方式呢?
洋桥镇常年干旱,“九分旱地一分田”,是当地恶劣生产条件的真实写照。2002年以前,村民主要种植木薯、花生等低产出旱地作物,全镇缺少支柱产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1790元。没底气贷款,贷款还不了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镇信用社存款量不足,最终上级部门要把信用社撤销。
农民贷款无着落,经济就成了大问题。通过镇党委政府和群众共同努力,信用社留了下来,并从2002年起,首先在赤坭村推行“十户联保”制度,支持农户种植甘蔗。正在大伙儿都持观望态度的时候,赤坭村支书潘秀清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前借了钱,没有联保,你借出去了,他不还就走了。后来十户联保,种了甘蔗,现在每家都得100多吨、200多吨甘蔗,有十几万,现在几年来,我们都没有欠信用社的钱,每个都自己去还。”
看到参保农户尝到丰收甜头,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十户联保的队伍中。如今,洋桥镇已经发展联保小组360多个,通过“十户联保”,农户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同时也使“诚信”深入人心。洋桥镇信用社主任丁斌声告诉记者:“十户联保带动农村守信意识的提高,目前农户在我们洋桥信用社贷款的户数达到了3100户,金额达到8500万左右,不良率在贷款方面只有千分之十左右。存款达到一个亿以上。
随着信用社发放支农贷款逐年递增,洋桥镇也有了自己的支柱产业——甘蔗业,种植面积、总产量、亩单产连续多年居宾阳县第一位。2011年,洋桥镇种植甘蔗7.7万多亩,预计可达36万吨以上。群众人均收入逐年提高,今年有望达到5600元。
潘秀清自豪地说:“我们村变化很大,村里都是楼房,每家每户有摩托车、冰箱、手扶拖拉机,村里也买了面包车,又搞了水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