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新闻在路上

主播秀场|来源:北部湾在线2012-02-02 16:35:05|网络编辑:李惠惠

  姓名:吴丛烈

  星座:处女座

  在新闻从业的道路上,他算得上是一帆风顺。1999年的夏天, 他把行李从广西大学搬到了广西电台宿舍,这个给他“感觉很宁静”的大院,却给了他波澜壮阔的记者生涯。

  ——2007年以来,他连续三年获得广西新闻奖一等奖

  ——连续四年被评为“广西电台先进工作者

  ——2010被评为年度广西电台“十佳员工”

  ——2011被评为广西广播影视“十佳记者”

  他从贫穷的农村走来,也曾历经艰难,但乡间的生活,铸就了他踏实内敛的个性;校园的苦读,练就了他深厚的文字功底。从抗冻救灾到抗震救灾,从抗旱救灾到抗洪抢险,从自治区“两会”到全国“两会”,无不留下了他忙碌而又执着的身影。12年来,他以自己的实力和实绩,成为我区广播新闻记者的中坚力量。

\

  2006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前夕,温家宝总理来广西考察,吴丛烈(左一)作全程记录。

  四川黑水县,总有一种精神叫坚强

  2008年5月的一天中午,时任新闻中心经济科科长的吴丛烈接到一个电话,这是一个让他去四川地震震区黑水县采访的通知。此时,距离出发时间仅有一个小时。他来不及过多收拾行李,带上一个背包的采访设备,马上跟随武警广西总队的车队踏上了漫漫征程。

  道路是说不出的艰险。巍峨的群山在天际间连绵起伏,像是不息的海浪。许多地方几乎就是踩着悬崖边行进。一眼望去,一步之外就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悬崖。

  一路上,车队只在贵州遵义和四川遂宁停车吃了两顿便饭,其余时间都在车上吃面包、饼干充饥。车队从成都绕道小金县,先后经过红军曾经翻越过的三座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夹金山、梦笔山、雅克夏山,历经4天3夜后终于抵达黑水县城。

  一路的历险和艰辛让吴丛烈感慨:“虽然早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从来没想过会这么苦。”

  而这仅仅是开始。

  抵达黑水第二天上午,吴丛烈和广西采访组的其他成员一行4人来不及放下疲惫,立即投入紧张的采访。

  地震中,黑水县受灾最严重的是居住在高半山区上的农民,采访组每天翻山越岭到达农户家中。在芦花镇谷汝村汝尔组采访,满目疮痍的严重灾情令吴丛烈十分震惊。他和老人攀谈,和孩子交流,仔细了解灾情,当看到几户人家一起挤在一顶12平方米的帐篷时,他随即写下了《广西救灾物资及时发放,灾区最缺仍是帐篷》的录音报道。

  报道传回广西。自治区民政部门和防城港市紧急行动,在广西的帐篷已经全部支援四川的情况下,设法再次筹集了500多顶帐篷送到黑水县。

  行走在余震不断的灾区,吴丛烈不忍心吃一口灾区群众一再递过来的干粮,但面对藏族羌族乡亲递过来的一碗又一碗的青稞酒,他喝了一口又一口。

  他把感动留在心中,以热情的笔详细记录灾区人民的苦难和坚强。除了连线报道以外,他每天以见闻的形式向《广西新闻》和《广西新闻联播》发回黑水灾区一线的报道。《广西帐篷撑起灾区一片天》、《黑水县全力抢修生命通道》、《藏族壮族是一家》……正是这些真实、生动的报道,感动和震撼了无数颗心灵,也让广西人民的心和灾区人民的心贴得更近。

  6月6日是到黑水县的第13天。以日记的笔调写下灾区所见所闻的他,也写下了自己的日记。“昨天得知老爸突然生病住院后,心里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放下电话的瞬间,突然有种想流泪的感觉,有点想家了。”

  想家的吴丛烈懂得电话那头的牵挂,但他更懂得电波里头的期待。救灾工作进展得怎么样,灾区人民最需要的是什么……一个个问号,就像一个个钩子勾住他的心,他无法抗拒。同去黑水的广西电视台记者朱冰一语道破:“在吴丛烈身上,有着一个新闻记者最执着的坚守。”

  连续17天的震区相关报道,传达了党和政府的声音,也鼓舞了抗震救灾、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使我台的宣传报道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