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红军路,总有一种征程叫无悔
2009年11月20日,“风卷红旗--纪念百色起义、龙州起义80周年广播电视采访报道万里行”采访团从南湖边上的韦拔群、李明瑞纪念碑前出发,正式开始重走红七军转战千里的悲壮远征。而作为 “风卷红旗” 采访活动广播组组长,吴丛烈已经是第四次踏上这条书写着红七军可歌可泣故事的七千里征程。
为保证报道质量,在活动正式启动之前,采访团用两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实地踩点和开展前期采访。吴丛烈分别参加了西路赴贵州榕江、荔波,中路赴湖南绥宁、武冈,东路赴广东、江西直至瑞金的前期踩点采访工作,仅前期采访行程就走了1万多公里。
记得在贵州的一次前期采访中,找到了不久前当地媒体一篇题为“贵州榕江发现红七军战刀,苗族向导遗物佐证红色史实”的报道。吴丛烈敏锐地抓住这条重要的线索,找到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梅程刚先生,确认战刀是不久前在苗山计划乡加宜村一位叫做“钟继高”的老人家里找到的,战刀是当年红七军战士留给他父亲钟德丘的。
为了追寻这把红色战刀背后更多的故事,采访小组当即决定下午就赶往加宜村苗寨采访当事人。车子沿着盘山公路到达位于高山之上的计划乡时,一处山石塌方拦住了去路。半个多小时过去了,道路还是没有修通的迹象。吴丛烈和采访组成员们不等不靠,自己动手,把横在路中央的一块块大小石头搬开。当地群众得知这是来自广西的记者后,纷纷动手帮忙,终于清出了一条通道。
四个多小时之后,采访组到达大山深处的加宜村,幸运地在天黑前完成了采访。不料返程时,车子又坏在了来时山石塌方的地方。山里没有修车的点,只能用土办法,不停地给轮胎浇冷水。几经波折,终于在凌晨一点多回到县城。
一把战刀,12个小时的山路,一路心惊胆颤……而类似的遭遇,50多天翻山越岭的途中,吴丛烈不知经历了多少次。
采访活动归来,吴丛烈第一次出现在新闻中心值班室的门口时,所有人都惊呆了,眼前的他又黑又瘦,跟出发前相比真是判若两人。同事陆倩感叹:“烈哥总是这样,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承担,默默地吃苦。”
“但是这一切又算什么呢”,吴丛烈说,“我们在重温红七军的战斗历程,我们正走在红七军当年战斗的路上,这是一个新闻记者的光荣与梦想。”
平凡日子里,总有一种力量叫责任
2010年在广西电台重大采访的记事本上,几乎每一页都写着吴丛烈的名字。
3月:他和同事们一起,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报道中,除了完成好本台报道任务外,还在中央台发稿40多篇,再创历史新高;3月下旬:从北京回来后,他马不停蹄赶赴桂西北旱区采访,采写了一系列抗旱救灾的稿件;5月:赴上海报道世博会开幕盛况。
7月:赴台湾报道广西代表团参访活动,获得各方好评;8月:再赴上海报道世博会广西周活动,圆满完成报道任务;10月:参加“两会一节”报道。
2011年,吴丛烈的职务发生了变化,身为新闻综合广播采访部主任的他除了组织策划重点报道以外,每天要处理源源不断的采访安排,协调采访任务,还要坚持参加采访报道活动。而现在,身兼南宁记者站站长的他又多了一份责任。
十年埋头铸剑,今朝沙场点兵。面对眼前的成绩和未来的挑战,年轻的心和新闻已在路上……
吴丛烈
(文/谭惠尹 摄影/吴丛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