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16日电 (记者 李叶)PM2.5在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上成为热词。代表委员认为,PM2.5监测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治理污染源,区域间应该配合协同以治理空气质量。公众没必要盲目追从PM2.5这个概念,更不必过度恐慌。
“空气质量信息应该更公开”
在北京国贸工作的小金最近都戴着口罩上班。“听说PM2.5危害很大,会引发哮喘、支气管炎、心血管疾病。”小金15日告诉记者,如今她每天都要登录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网站查看“空气质量预报”,“不过网站上还查不到有关PM2.5数据的详细情况”。
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官方微博介绍,1月12日,该中心网站进行了改版,首次公开了北京27个环境监测子站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小时浓度。春节前,此网站将实时发布位于监测中心楼顶综合观测实验室的颗粒物研究性监测结果,包括:PM2.5小时浓度,PM10小时浓度以及两者比例。记者通过百度快照发现,截至11日,上述网站已有13万多访问者,改版后的网站首日访问量即过万。
“除了数据之外,是不是还能公布PM2.5的形成原因?”北京市人大代表王维平日前在北京两会上表示,政府应当公布PM2.5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比如是工地扬尘,还是汽车尾气,或是和外省市的空气有关。他还建议政府应公布各种成因的贡献率。“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明确治理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并且同时满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PM2.5防治需要协同控制”
在去年底召开的2012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布了PM2.5实施时间表:2012年,在北京、天津、河北和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2016年,各地都要按照该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发布结果。
记者根据各地媒体的报道统计,目前,北京、上海、陕西、湖北、山西、昆明、广州、深圳、珠海、武汉、大连等省市已将PM2.5监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广东也有这个计划安排。
“PM2.5监测很好办,就像人生病,37℃、38℃,发烧了,关键是怎么治,要针对这些污染源来治理。”北京市人大代表、副市长洪峰13日表示,通过对PM2.5来源的分析发现:北京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占22%,煤炭燃烧排放占16.7%,全市1.5亿平方米的建筑工地所产生的扬尘占16%,水泥厂、汽车喷漆等工业喷涂占16.3%,农村养殖、秸秆焚烧占4.5%,剩下的24.5%主要是周边河北、天津等地区带来的。从这个来源构成中可以看到,北京自己产生的PM2.5占到75.5%,外来的PM2.5占24.5%.北京打算京津冀三地联手,成立京津冀联防联治协调机构,制定合理的产业布局结构和特殊的产业标准,以改善治理空气质量。
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许勤也认为,大气质量不是以行政边界能够划分清楚的,需要区域的配合协同。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李昕表示,PM2.5是一个区域特征污染物,不是单靠某地区的环境治理就能达到理想指标,目前其防治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点和热点,需要协同控制。她强调,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城市在尽量少走环境治理的弯路,PM2.5的标准应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目前北京的空气质量相当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洛杉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