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研究的发展,需要一个严格的公平公正公开环境,但目前却处在浮躁的氛围中。”全国政协特邀的华侨华人代表孙大文在启程参加全国两会前对笔者说。孙大文身兼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和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祖籍广东潮州的他一直非常关心中国发展,这次精心写好5份提案,其中就有《构建公平学术环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他提出:在目前的科技项目申报评审机制之中,年青科研人员处于资源分配的最劣势,缺乏机会挑战权威,许多创新思维也因此而消失。他提出,中国需要科技资源合理公平的分配,同时要对学术造假予以严惩,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经费拨付方式造成学术垄断
孙大文认为,我国虽然拥有庞大的科研学术队伍,但既不是科技创新大国,也没有众多顶级科学家。
首先,这与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方式有关。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科研,但过于倾向于资深和高尖的科学家,经费掌控在金字塔的最顶端。这样的分配方式虽然降低了科研基金的风险性,可是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学术垄断。他提出:年青科研人员和基层科研工作者更需要机会,更需要培养。而在目前的项目申报评审机制之中,年青人处于资源分配的最劣势,缺乏机会去挑战权威和开展独立工作,许多创新思维也因此而消失。因此,政策应倾向于优秀青年和基层研究人员,以鼓励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毕竟青年科研人员是最富有创造力的人群,也是决定国家科研能力未来走向的重要因素。
要提高学者丧失诚信的代价
孙大文谈到,当前中国科技界一些学术造假的风气,破坏公平的学术环境,危害和谐社会建设。一是我国有一些科研项目其实在国际上已经被广泛研究,但仍然能够立项,甚至投入巨额研究经费,这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也使整体科研水平难以获得突破性提高;第二,小部分人追求成果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导致部分科研成果粗制滥造,实验数据和结果经不起推敲。更有甚者虚构研究成果,或者剽窃抄袭,严重脱离了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的初衷;第三,有的人把他人科研成果据为己有,或者为论文发表或成果获奖而私自署上知名科学家名字等等。
他提出,我国既要建立健全学术奖励,也要建立惩罚管理制度。对有碍学术公平行为要严肃处理,提高丧失诚信的代价,营造“不敢丢、丢不起”的诚信意识。
孙大文表示,信息不透明和缺乏有力监督,是学术不公平不公正滋生的土壤。目前在我国,越有信息优势的人越能得到政策、资金和项目,而没有关系的人获得的项目也就越来越少。因此,如果能有力保证学术活动各环节和成果的公开化、透明化,将有助于构建公平学术环境。例如项目的征集和发布,要让所有科研人员能有时间和机会获取相关信息。对于项目申请,应将最终的评审结果包括专家的评审意见反馈给申请者。对于立项的重大项目,应建立项目网站,介绍项目参与者,项目进展报告,项目产出报告等等。所有项目的评审必须有反馈意见,特别是未成功项目的评审意见尤为重要。
(记者/林亚茗 通讯员/沈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