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创造力、发展力,更是幸福的动力。放眼壮乡瑶寨,文化新风扑面而来:广场上,歌声嘹亮、舞姿翩翩;图书馆里,求知似渴的身影比比皆是;农村篮球场上,球赛正酣,露天电影让人目不转睛……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部署下,广西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一道道“文化为民、文化乐民、文化惠民”的亮丽风景精彩呈现。
从“免费开放”到“文化地标”
惠民“绘”共享
5月18日,“吉金华章——宝鸡青铜器珍品特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免费开展,慕名前来的参观者不计其数,市民小王说:“足不出‘省’,就能品味到国宝级青铜‘盛宴’,真是‘赚’了!”
自2008年起,广西逐步实行纪念馆、博物馆免费开放;2011年,全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加入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的免费开放行列,并由自治区财政厅拨发当年专项保障经费1.1亿元,用于保证免费开放后的场馆正常运转。
文化场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硬件,是“文化惠民”的前提。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已完成的80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正日渐成为文艺展演的“大舞台”,科技培训、科普宣传、政策知识宣讲的“大讲台”;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覆盖全区95%的县、乡、村,数字化服务体系为基层送去更多知识与欢乐;已建成“农家书屋”1.231万个,覆盖全区85.7%的行政村,并有望在2012年实现“村村有书屋”的目标,进一步发挥农民“文化粮仓”的作用;已完成6.6508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建设任务,解决了约183万户近900万边远地区农民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难的问题;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超过18.0097万场,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任务……在各基层文化场馆“遍地开花”时,广西美术馆、广西铜鼓博物馆、南宁民族艺术基地、桂林市大剧院、来宾市文化艺术中心等广西“文化地标”呼之欲出……
多元投入、多种需求,政府买单、群众受益。“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使文化成果人人共享,八桂人民的幸福生活烙上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从“独乐乐”到“众乐乐”
惠民“绘”欢乐
周一大早,自治区群众艺术馆舞蹈室里,乐曲悠悠,舞姿飞扬。一支业余中年女子舞蹈队正在排练舞蹈《唱天谣》。领队告诉记者,每周一她们都集中到排练室,接受专业老师的免费悉心指点,她们这支舞蹈队已多次在群众文艺汇演中获奖。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从2004年起,全区开展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大行动,由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牵头,组织音乐、舞蹈、戏剧、小品、美术、戏剧、摄影等领域的专家系统培训各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逐步形成省级培训市级、市级培训县级、县级培训乡镇、乡镇培训村屯的培训网络,有助基层文化人才茁壮成长,从而带动群众文化活动。
有了活跃的基层文化队伍,群众文化活动常办常新。2010年,一场声势浩大的以“和谐文化在基层”为主题的千团万场群众文化活动在全区铺开。“周周演”“月月比”“季季赛”“年年奖”的新颖形式,吸引了全区成千上万百姓的积极参与,欢声不断、笑语不停,掀起了广西群众文化活动的新高潮。
在广西各地,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不断涌现。南宁“绿城歌台”载歌载舞,以歌传情,以歌会友,成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桂林“漓江之声”重在“全民参与”,为本土艺术工作者、爱好者和本土文艺作品大放异彩提供大舞台,成为“欢乐上演”的代名词;柳州以“百姓天天好心情”为宗旨创办“柳江之夏”,通过群众文艺演出,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使柳州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呈现大发展大繁荣景象,由此摘取全国社会文化政府最高奖——全国“群星奖”项目类大奖……
群众生活,群众演;群众演戏,群众看。做好服务,有效激发壮乡百姓参与文化、自办文化的热情,各展其长、各得其乐,文化生活越过越滋润。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惠民“绘”实惠
百年老戏台、百年老剧团、千年长鼓舞,是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凤溪村人不可多得的“宝贝”——2011年秋,在市县旅游局、文化艺术等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凤溪人拓宽思路,大力开发民俗风情旅游,将文化“三宝”融入自编自演的实景演出《印象凤溪》中,一炮打响。目前,凤溪瑶寨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贺州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每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直接吸纳就业人员38人,带动瑶锦瑶绣和瑶家土特产等销售百万元以上。
将“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让群众成为文化“主角”,从文化产品的享受者变成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才能让文化在泥土中“扎根”。
在探索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模式中,我区文化管理部门创建和培育了5条“种文化”的致富路:文化项目带动型的“阳朔模式”、民族生态文化型的“靖西模式”、文化知识致富型的“横县模式”、休闲文化旅游型的“恭城模式”、农业生态文化型的“北流模式”。这些因地制宜的“文化致富”模式,对充分发挥当地文化资源,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改善当地的生态、文化环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011年,广西以“文艺”为助推器,以“惠民”为着眼点,以“千村万户”为“肌体”,在全国率先开展“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通过创建、命名一批文艺村、文艺户,广泛组织开展公益演出、艺术培训、专业指导,引导农村文艺活动从“穷开心”向“富娱乐”转型,从“要我唱”到“我要唱”转型,从“文艺装门面”到“文化自觉”转型,塑造了农村文化新风貌。
文化惠民就是让农民从文化中获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享受得到”的实惠,使“种文化”绽放出持久魅力,成为推动新农村和谐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记者 李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