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工业文明发展延续浸染工业文化血脉
工业的发展历程,就是历史传承的过程。柳州市秉承“工业立市”的发展理念,在繁荣发展工业文化方面,也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今年5月,柳州倾力打造的工业博物馆正式开馆,中国首家综合性工业博物馆横空出世,立刻引来众人关注的目光。
1971年就进厂工作的柳工退休工人韦建新,在柳工工作了30多年。6月19日,他带着同样在柳工工作的儿子韦德,来到了柳州工业博物馆。在馆内的柳工专题文物展区,韦建新深情地观看者柳工的机械实物文物。他感慨地说,看到这么多的文物,这些柳工过去的“先进产品”,如今都进了博物馆供人参观。现在的柳工进步很大,技术很先进,设备很得力。
面对两代人奋斗的同一家工业大企业的发展沿革,老韦的睹物“感慨”,其实也是千千万万柳州产业工人的感慨。
柳州市工业博物馆工程指挥部执行指挥长李乐年,为这个工业博物馆项目,忙碌了好些年。从2009年9月,柳州市作出了建设柳州市工业博物馆的决策后,他就不得停歇,一直在积极奔走着。如今,博物馆在今年5月如期顺利开馆,李乐年一脸的欣喜。他说,“说到柳州要建工业博物馆,大家都高兴极了,政府、企业、市民都很关心,都很支持。”不少市民还称赞,柳州工业博物馆的建成,为中国的工业文博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记者了解到,柳州工业博物馆集工业历史展示、工业遗产保护、科学知识普及、旅游休闲于一体,总用地面积将近1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设有工业历史馆、生态宜居馆等主题展馆,截至目前,已征集到各类大小工业遗存实物6224件,各种文献资料、图片11645件。全景式展现了柳州工业100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体现出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柳州精神”。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农民画的乡土气息与艺术魅力
6月19日,在一栋木质构造的侗族民居前,“三江侗族农民画传承基地”几个字特别醒目。屋内,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的吴述更在手把手地教授寨子里的孩子们作画。
今年34岁的吴述更,当她还是10岁小女孩的时候,就疯狂地迷上了画画。如今20多年过去了,吴述更已成为当地小有有名气的“三江农民画传承人”。
“我的画作,被县里拿去巴黎参展,我特别开心。”谈到自己的画作,吴述更特别自豪。她告诉记者,小时候因为家里穷,爱好画画的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没有颜料,她就就地取材,用家里的锅底灰、猪血、上山采摘野果挤出各种颜色的果汁来画画。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吴述更没有放下画笔,坚持练习,不断取得进步。
据了解,柳州三江侗族农民画,堪称当地的文化精品。2009年成立了柳州三江农民画协会,目前,三江全县共有农民画创作人员150余人。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把古老的侗族民间艺术融入现代思想意识的绘画当中,生动地表现了侗族的生活习俗和劳动场面、民俗节目。这些农民画的作者大都是农民,其中有夫妻、父子、也有祖孙几代都参加农民画创作。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但都熟悉侗族生活习俗和民间故事,为了表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们在煤油灯下搞创作,不计较形象的逼真、而是觉得什么美就画什么,全凭自己的想象。画作的取材也全部来源于现实生产、生活。
多年来,他们创作了近万幅优秀作品,一千多幅作品被国外友人收藏,许多作品成为景区、酒店、宾馆饰品,不少作品在历届的农民画展中屡获嘉奖。
三江侗族自治县通过整合农民画资源,以“基地+农户+作者”模式使三江农民画成为生产、加工、装裱、销售一条龙的文化产业基地。据统计,2011年三江农民画销售量近2000幅,收入超过了50万元,成为了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新兴产业。
文化柳州:百年工业发展历程 沐浴文化繁荣新风
多年来,柳州市以建设柳州“四个名城”:即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的思路来打造“文化柳州”。从2009年启动和实施的柳州市“十大文化建设工程”;2010年大力开展“文化发展繁荣提升年”等“七个年”建设,到2011年提出的打好文化发展升级战役、推动柳州由广西文化大市向广西文化强市转型,充分体现了柳州市繁荣发展文化的气魄和决心,体现了柳州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文化生活的期待和愿望,同时激发柳州人弘扬“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创造性的建设柳州文化。
“十一五”期间,柳州投入了11亿多元用于全市各项文化建设,并充分发挥“十大文化建设工程”的龙头效应,使柳州的文化建设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创新的发展加速期,各种文化形态交织发展,犹如一曲交响曲,折射出柳州市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景象。
(记者 杨郑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