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理”出新耕地
贵港市以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着力点,不以牺牲耕地、生态为代价,走出一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规划设计、操作程序、整理标准、质量管理都在严格的具体要求下进行,贵港市竣工的土地整理和土地整治项目灌溉水利用率、道路通达率等指标大幅提高,水土流失量明显减少,竣工项目区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作为生产力最基本要素的土地,“整理”前后素质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飞跃性提升。2009年,贵港市抓住木格镇盘古村、合岭村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之机,及时向上申报与之配套的土地整理项目,当年9月获得批复。今年3月5日,投资992.51万元的配套项目通过公开招标,进入施工阶段。
桂平市南木镇金龙村的群众,看到邻近的古楞村土地经整理后焕然一新,期盼本村也尽早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经争取,2009年秋南木镇金龙村土地整治项目获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立项批复,并以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条件被列为“广西整村推进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示范项目”。
自2007年南木镇古楞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以后,贵港市继续争取到的土地整理、土地整治项目共有10项,其中山北乡中秋村等3村的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桥圩镇红血江片土地开垦项目和东津镇画眉江片的土地开垦项目已竣工。据统计,该市实施的土地整理、土地整治项目,总投资1.75亿元,面积8.18万亩,可增加耕地6856.95亩。
已竣工的桥圩镇红血江片土地开垦项目和东津镇画眉江片土地开垦项目,投资分别为428.96万元、420.26万元,新增耕地分别为2258.85亩、2213.70亩。因为是拓荒开垦项目,按照国家政策,这总共4472.55亩新增耕地面积,可作为贵港市城乡建设耕地“占一补一”的可用指标,为耕地占补平衡作出贡献。
土地整治“治”出新农村
2009年起,国家出台新政策,投入更大资金,指导、支持土地整理项目从对“田、水、路”的修整,逐渐延伸至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土地整理因有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内容,而被称为“土地整治”。
贵港市将原来分散零碎、高低不平、规模不大的土地,整理为田、路、水等集中成片、各项配套设施完备的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防洪、排灌、抗旱能力得到加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在业内被誉为 “精品工程”、“示范工程”。
总投资1360万元的南木镇金龙村土地整治项目区覆盖土地5454.15亩,在保证排灌系统、田间道路通畅的情况下,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3条近500米的村道改建硬化,同时建成5座生活垃圾池和若干排污沟等。蒙公乡蒙公等4个村土地整治项目在推进排灌工程建设的同时,为群众建好篮球场2个、舞台2个、垃圾池17座。
不久前开工的大圩镇新建村土地整治项目和大岭乡龙马村土地整治项目,总投资分别为2835.45万元、2387.33万元。在项目区内农田相对平整的情况下,这两个项目把重点放在提高农田科学灌溉水平上,同时围绕新农村建设,完善项目区基础设施,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
新开发整理出来的土地,经过验收后,直接无偿地交给原来所属集体或农民使用。港南区八塘镇振新村整理后新开发的5.5公顷土地,村民们把其中2/3拿来种桑养蚕,收到可观的经济效益。
■短评
提升土地素质 惠农强农富农
毋庸讳言,把田地分到一家一户经营之后,经过30多年漫长岁月,田间水渠、道路等公共设施逐渐老化、退化、弱化,部分耕地甚至逐步变成旱不能灌、涝不能排、机不能耕的“望天田”。显而易见,作为生产力最基本要素的土地,已经十分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贵港市借桂中治旱工程的东风,用好用足政策争取项目,大规模进行土地整理和土地整治,不仅让土地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让新农村建设锦上添花,实现农业产出增加、生产成本下降、经济效益提高、生活质量上升,一举多利,怎能不赢得老百姓的口碑?
在千家万户田地上修水渠、建道路,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些田地,一些地方采取合理分摊的办法,把土地集中“整理”好之后,再统一按一定折扣公平分配回去(比如一亩还回九分),会算账的农民都乐意接受。贵港市实施土地整理的同时,改造原来不便耕种的“边角地”,拓荒开垦新耕地,使得农户分回的耕地不减反增,这无论于民于国,都更加难能可贵!
(记者 谢彩文 本报通讯员 廖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