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全面小康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的小康
近两个月,江苏盐城市百万居民赖以生存的水质大为改善。随着饮用水源净化生态湖--盐龙湖的启用,即使上游发生水污染,依然可以保证市区7天正常用水。
“这下我们再也不用为水污染担惊受怕了!”亭湖区华城小区市民常文兵说。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十年间,我国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1年,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监测断面中,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6.3%,比2005年提高15.3个百分点。
--2011年,在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城市占监测城市数的88.8%,比2005年提高28.7个百分点。
--2011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1255万立方米,比2002年末增长2.1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2.6%,提高42.6个百分点。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十年间,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日益成为人们的强烈共识;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煤采完了、地塌陷了,百年煤城的发展道路如何走?
在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的创大生态园,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给出答案。
蔬菜大棚里,小番茄、黄瓜、彩色水果椒色泽鲜艳;划分整齐的水塘里,排列着鲟鱼、胭脂鱼等优良品种养殖网箱……令人惊叹的是,这一切都建立在曾经是一片水塘的采煤塌陷区上。
自2007年起,创大公司开展塌陷区治理,不仅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还为600多名因采煤沉陷而失地的农民带来就业机会。
十年间,我国提高了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环境准入门槛,颁布了实施清洁生产标准,建立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加快了水污染治理,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进了PM2.5等新国标监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于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渴望。十年来,我国在做好节能减排“减法”的同时,也不断做好生态建设的“加法”.
十年间,全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63亿亩,是历史上造林面积最多的10年。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大背景下,我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双增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淘汰电力、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发展绿色经济的有效途径,积极倡导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人们在青山绿水之间诗意栖居”的美好图景必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