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精心排演的话剧《郭明义》在国家大剧院亮相。郭明义看似平凡却充满大爱的行为通过话剧的形式升华在舞台上,打湿了观众的衣襟。这是正在北京举办的“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数百部剧目的一部。
就在6月28日,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文艺院团之一,成立61年的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刚刚改制成为“有限公司”,在沈阳揭牌成立,这也标志着辽宁省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全面完成。事实上在此次参加全国优秀剧目展演的97家院团中,类似的已经完成转企改制的院团达64家,占比达66%,显示出改转制院团蓬勃的生命力。
数年攻坚不寻常。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文化系统推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循序渐进,一步步攻坚克难,终于圆满完成了既定的任务。最新统计显示,全国文化系统承担改革任务的2102家国有文艺院团中,已有2061家完成改革任务,完成率超过98%。在已完成改革任务的院团中,转企改制院团1249家,占比61%;撤销院团435家,占比21%;划转院团377家,占比18%。杂技、话剧、歌舞类院团基本实现全行业转企改制。这份亮丽的成绩单为国有文艺院团下一步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院团体制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转企改制,被视作文化体制改革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涉及面广,影响量大,更牵涉数量众多文化人的身份之变。 “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绝不是财政养不养得起的问题,而是要通过改革,把演艺业发展的主体培育好、结构调整好、环境营造好、体制机制建设好。”曾经写过厚厚一本粤剧发展史的余勇,现在是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已习惯了身份之变。目前广东的粤剧市场空前繁荣,他所在粤剧团不但走进了学校和社区,在港澳台和东南亚的演出也排得满满的。
细看来时路,国有文艺院团的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2003年6月,中央召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全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009年7月,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中宣部、文化部下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改革逐步向纵深拓展;2011年5月,中宣部、文化部下发《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在2012年上半年之前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任务,改革进入攻坚克难、全面推进新阶段。
上海大学从事文化政策研究的陈鸣教授认为,转企改制是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文化部根据国有院团的不同情况制定了“转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销一批、划转一批、保留一批”的改革路径,使院团改革没有走大家担心的“一刀切”的老路子,也消除了大家“不会改”的茫然情绪,大大减少了改革带来的阵痛。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气象。2009年12月,河北省组建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优化人员队伍结构,解聘32名冗余人员,从艺术学校新招入39名演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采用新型收入分配制度,实行工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公司现有100余名员工,资产2000万元,营业收入达1500万元,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黄金发展期。
通过改革,全国的演艺企业资源整合力度加大,国有骨干演艺企业不断涌现。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辽宁、江苏、上海等14个省(区、市)组建的省级演艺集团公司,成为演艺市场的中坚力量,其中多家实现注册资本或年收入超亿元。演艺院线同样发展迅速,中演和保利两大全国性的院线极大地整合了国内的演出资源。可以说,院团改革使中国演艺业的旧有格局完全打破,一个面向市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富有竞争力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改革获得充分的政策支持
8月14日,江西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转企后国有文艺院团发展的暂行办法》,在加大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对转制院团的扶持力度。省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文艺创作与繁荣专项资金,从省级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500万元“五个一工程”资助经费,重点扶持转制院团艺术创作和生产。转制院团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等。
其实江西的这些优惠政策并不是特例。国有文艺院团底子薄、基础差、包袱重,如果不给予有力的政策扶持和投入保障,转制后不仅缺少发展的基础,甚至难以在市场中生存和立足。目前山西、安徽、四川、重庆、江西、辽宁等16个省(区、市)已出台23个省级专项政策,对率先转企改制的院团给予倾斜,帮助其优先获得发展资源,尽快做大做强。在2009年7月中宣部、文化部就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把完善和落实政策作为深化改革的有力保障,务求实现“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2011年5月,中宣部、文化部再次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 强调中央已经出台的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适用于转制文艺院团。
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江苏采取无偿划拨、免费使用和低价租用等形式,为院团提供演出场地。四川投入10个亿,整合资源,在天府新区新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和四川演艺中心,包括建设1800座的现代剧场、800座的音乐厅、500座的曲艺小剧场,用于支持改制院团。山西、安徽等省也基本实现了“一团一场”的保障制度。
“目前中央和地方共出台了近40个与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相关的配套政策,各级财政对文艺院团的投入也大幅增加。比如这些年政府公共文化采购的力度不断加大,而转企改制的院团则是政府文化采购的主力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晓明说。
艺术生产叫好又叫座
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之前,许多重点排演的节目只重视评奖,获奖之后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有的节目只有专家欣赏,观众和市场不买账。文艺院团改革之初,文化部便对评价和激励机制进行了改革。比如文华奖的评奖规则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规定除昆曲、歌剧、舞剧外,其他类别的剧目均需演出百场以上才有资格参与评选。
在新型评价机制的引导下,2011年全国文艺院团演出场次达155万场次,比2008年增长71.2%;演出收入达52.8亿元,比2008年增长157%。各级国有文艺院团打造出《复兴之路》、《梦回长安》、《花木兰》等大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能否直面市场成为转制院团的试金石。去上海的中外游客很少有人没看过《时空之旅》。上海时空之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中国传统的杂技艺术为基础,运用高科技手段打造充满惊奇和魔幻的神奇效果,打造出一场视觉盛宴。2005年以来,《时空之旅》已演出2070多场,观众达21万人次,实现演出收入2.1亿元。
转制院团正在成为文化走出去的有生力量。提起云南,我们就会想到《云南映象》、《丽水金沙》、《梦幻腾冲》等一批非常有影响力的演出精品,现在一出《吴哥的微笑》又成为我国国有文艺院团首个在国外驻场演出的节目。这部以柬埔寨的历史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制造”,在柬埔寨演出近500场,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42万余人次,已经成为云南探索文化走出去的新模式。
从昨天的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到今天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正在铸就中国舞台的新辉煌。然而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只是改革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实践证明,只有彻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下决心破除旧有体制机制的束缚,国有文艺院团才能产生内生动力,激发活力与创造力,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文化部部长蔡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