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品牌成为现实图景
文化实力是衡量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9月25日,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名单公布,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选送的大型原创民族音乐剧《桂花雨》、长篇小说《黑狗哈拉诺亥》榜上有名,这是我区实施精品工程的又一丰硕成果。
回眸10年,我们看到一系列带着浓郁的壮乡特色的文化成就:桂剧《大儒还乡》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完成广西精品艺术“三连冠”的奇迹;气势恢弘的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连续夺得“国家文华大奖”、“国家十大精品剧目”、“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三项国家顶级大奖;独领风骚的“刘三姐”,从民间传说到文人文本再到桂剧、彩调剧、歌舞剧、电影和山水实景演出,一次次成功的创新模式,将民族文化在时代背景下进行融合、重组、再生。
各地市也都打响了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如:南宁着力打造的国际民歌艺术节“绿城歌台”,让广场、社区成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柳州以“百姓天天好心情”为宗旨创办的“柳江之夏”群众文艺演出,荣获社会文化政府最高奖——全国“群星奖”。
“走出去、引进来”的文化交流策略,使广西文化对外产生了独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广西各艺术表演团体先后赴印尼、泰国、韩国、美国、马来西亚等地演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已经连续举办6届。
此外,我区不断完善“知识工程”、“边境文化长廊”、“文化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加速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政府买单,群众受益”,覆盖全区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功能正在逐步完善,“文化成果人人共享”正在成为现实。
凝练本地独特品格,“广西精神”风行八桂
“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亦如此。在去年11月召开的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我区第一次全面、系统、规范地提出了“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
它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表述语,背后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价值理念。早在2005年,自治区党委在作出建设“文化广西”的战略决策时,就组织课题组对广西精神进行过研究。2008年,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中,广西各族人民表现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服从大局、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和谐精神”。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时,在中央评价广西的“四个模范”中,“民族团结的模范”放在第一位,“团结和谐”成为“广西精神”的典型特征。2009年,为隆重纪念百色起义、龙州起义80周年,自治区党委结合广西的实际提炼了“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的百色起义精神。这些内涵成为新时期广西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提炼、传播、践行广西精神的过程中,我区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广泛听取各方声音,采取多种举措加以推广普及,引发了壮乡儿女对家乡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质的广泛认同,并转化为热爱广西、建设广西、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澎湃激情。
(记者 魏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