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后发展欠发达是广西最显著的特征、最重要的区情。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化对广西区情的认识,树立起“后发展不能后科学发展、欠发达不能欠科学发展,越是后发展欠发达,越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越要重民生重生态重长远”的科学理念;形成“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的战略思维;确立“产业优先、交通优先、北部湾经济区优先”的战略重点,着力建设“14+4”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面向东盟、沟通华南和西南的出海出边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两区一带”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狠抓以扶贫开发和发展社会事业为重点的民生工程,致力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民族文化。走出一条富有广西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谱写了广西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01-2011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由2279亿元增长到11720亿元,翻2.36番,年均增长13%。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等7项主要经济指标突破万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4000美元,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01年的25.29∶33.83∶40.88,转变为2011年的17.5∶49∶33.5,实现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全区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754公里,14个市通了高速公路;港口总吞吐能力约2亿吨,其中北部湾港吞吐能力达到1.37亿吨;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200公里,南宁至钦州高速铁路正式铺轨,实现高速铁路零的突破;机场建设步伐加快,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300万人次。基本形成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于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了由全国交通末梢向连接东盟、沟通南北的国际交通枢纽的转变。
开放合作格局逐步形成。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不断深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扎实推进泛北部湾、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合作,加快推动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突出抓好南宁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等重点开放区域建设,逐步完善保税物流体系,倾力打造“三基地一中心”.深度拓展与粤港澳台的投资和贸易合作,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强与西南地区的能源、交通、旅游等合作。总之,全方位开展多区域合作,形成以大开放大合作促进大发展大跨越的格局,实现由开放相对滞后地区向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前沿和窗口的历史性转变。
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区1066.69万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2001-2010年,412万农村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彻底消灭了茅草房树皮房。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不断完善,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求助体系加快建设。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均在96%以上。率先在西部地区实施农村住房政策性保险。率先在五个自治区中实现“两基”目标,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100%。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攻坚任务全面完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
生态文明建设有突破性进展。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万元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38%,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8.0%,氨氮和氮氧化物减排控制在国家许可范围。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65%。14个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达98.8%,地表水水质达标率95.9%,13个省界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深入推进,“山清水秀生态美”的品牌优势进一步凸显。
民族团结得到进一步增强。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民族经济大发展工程、民族和谐大构建工程、民族地区民生大改善工程、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程、少数民族人才大培养工程,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