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之三:夕照桑榆洒余晖

  7月11日, 广西东兴的诗书画家谭国宁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他的命运是和国家连在一起的。

  “我爸爸给我名字叫国宁,国家安宁,为什么叫国宁呢?因为我三七年出生的,当时抗日战争刚刚爆发才10天,我出生了,国家不安宁,我爸爸说你将来叫国宁吧,将来希望国家安宁,不希望国家动乱、受灾难,国家越安宁,我就越好。现在国家很好,我就感觉自己生活更好。”

  上世纪50年代初,17岁的谭国宁钦州师专毕业后当上了小学老师,正当他对人生的前程满怀憧憬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运动,如滔天骇浪般把他淹没了——23岁的谭国宁被送到遥远的湖北襄北农场劳动改造。

  几十年后,回头审视那段让他不堪回首的经历,谭老师仍然百感交集:

  “在那段时间,我应该学很多东西,但是没有时间去学。只能学的东西是什么呢?是社会经验。接触很多人,各种各样的人,看到很多社会现象,使自己增加阅历、丰富自己的人生,这点应该说是好的,但最可惜的是失掉了一段青春宝贵的学习时光。”

  谭国宁并没有因为自己命运多舛而沉沦。在劳改农场,他把磨难当成一个淬炼自己的机会。他的祖上曾开过中药铺,谭国宁自儿时就对中药百味有所了解。因此,他拿起医书,刻苦自学,仅用5年时间就掌握了中西医的病理治疗,28岁那年,谭国宁当上了农场的医生。

  出墙报、贴大字是那个特殊年代政治宣传的主要工具。谭国宁从小就擅长绘画、书法,所以,他把每天没完没了的写写画画当成了学习锻练的机会。

  谭国宁说,他现在绘画、书法取得的成就,就是这时候打下的基础。

  劳动改造没有让谭国宁在艰难的岁月中蹉跎岁月、虚度年华,但头上戴着的劳改人员的帽子,却使他错过了一个正常年轻人结婚成家的宝贵时光,一直到他41岁遇到刘华兰以后……30岁的刘华兰是当地一个有十三年教龄的民办教师,谭国宁在给她亲戚治好腿伤的同时,也为自己打开了婚姻的大门。

  记者:“那时你欣赏他什么呢?”

  谭老师爱人:“写字啊,画画啊,我比较羡慕他文学上的才华,所以我才同意的。”

  1980年,他们在湖北武汉结婚,后来有了一对可爱的儿女。至今已经40多年风风雨雨过去了,刘华兰依然无怨无悔:

  记者:这么多年走过来,你觉得你幸福么?

  刘华兰:幸福,苦是苦,但是感情是很好的。

  1981年10月,谭国宁获得了彻底的平反,获得清白的他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乡,又重新登上那久违的讲台,直到1995年他因病退休。

  教书育人,治病救人一直是谭国宁引以为自豪的本领,但他的书法绘画此时更是炉火纯青,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北仑河边挥毫泼墨,用一幅幅的力作来歌颂故乡东兴。

  “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一年四季都是山清水秀的,气候又温暖,这里的人很包容,不管是谁都不排外,其他的有排外思想,我们这里没有,谁来这里都很融洽,不因为你是外地的就排外。”

  从1991年起至今,谭国宁的作品多次在日本的《吟咏新风》发表, 1994年他的画作《仑河春暖》入选北京天安门珍藏展览,并载入《天安门珍藏画集》;他的作品和传略还分别载入《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跨世纪世界书画名家教授大辞典》等二十多部辞书。

  在东兴市区一幢5层的民居里了,记者见到谭国宁正在辅导两位7岁左右的孩子作画:

  记者:“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黄立华。”

    记者:“来这儿学画画学了几年了?”

  学生:“一年多了。”

  记者:“都学画什么呢?”

  学生:“我是学工笔画的。”

  记者:“谭老师教的好吗?”

  学生:“好,他花很多时间用心地教我们。”

  “坎坷人生颠簸路,曾经风雨更珍晴。”

  78岁的谭国宁并不觉得自己老,他非常珍惜自己晚年的时光,除了辅导学生的书法绘画,在目前东兴正努力创建“中华诗词之乡”之时,作为东兴市书画院院长、诗词学会会长,他还在发挥着生命的余热。谭国宁不仅在家里常常与妻子儿女吟诗作对,还在社会上极力推崇创作诗词对于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

  “我想在东兴培养更多的人多写点诗,多一点人会写律诗,因为我们是诗之乡啊,律诗是中国诗词的瑰宝。可以让东兴的人们更加和谐,更加幸福。”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