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开
让群众了解司法、感受法治,以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
法律的生命在于施行,司法的权威源于公正。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我国司法事业在改革中不断深化,以一种让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求。作为国家政治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权同样需要在阳光下运行。
今年10月22日,海南省临高县人民法院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消息,从当周开始,该院将通过微博发布一周的开庭信息,为方便公众现场旁听,还公布了各法庭的庭审排期情况。
2004年11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在全国首次网上直播了一起噪音污染案的庭审。如今,法院直播庭审已不再是新闻。在推进司法公开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法院选择网络作为载体,视频直播、微博直播等方式为群众广泛接受。
网络给司法公开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支撑和推进了司法公开。比如,人民法院通过推行网上办案和案件流程管理,使当事人实时掌握执法办案信息成了可能。2009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意见》,其中规定,要改进和完善网络民意沟通机制。各级人民法院主要领导每年至少应参加一次与网民直接交流、沟通、互动活动,广泛听取网民意见。网络,成为推进司法公开的重要阵地。
除了庭审直播,群众关心的执行领域也通过网络的形式拓展公开范围。从2009年3月30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向社会开通“全国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平台,社会各界通过该平台可查询全国法院(不包括军事法院)2007年1月1日以后新收及此前未结的执行实施案件的被执行人信息。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两个文件,向社会承诺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六项公开,标志着司法公开制度改革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果。
十年来,司法公开的范围大大拓宽。以前,案件在办理过程中的不透明、不公开现象,为托关系、走后门现象提供了温床。现在,司法公开的内容从审判公开延伸到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等各个方面。当事人不仅能了解案件在立案、庭审、执行等阶段的所有审判信息,还能对涉法涉诉案件、执行异议案件要求公开听证;不仅能了解审判管理工作,包括案件流程、管理制度、审判职能、人员状况等方面的情况,还能了解法院重要活动部署、工作报告、审判指导意见、重要研究成果、司法统计数据等其他管理工作的信息。
十年来,司法公开的程度不断推进。不少法院增强裁判文书的说理功能,不仅让当事人知道“怎么样”,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说理透彻”、“说理公开”已逐渐成为司法环节的“高频词”。越来越多的法院积极推进裁判文书说理公开,不仅公开事实认定的理由、适用法律的推理解释过程和裁判理由,还要对当事人的诉讼理由和抗辩主张是否成立进行回应,真正做到“辨法析理、输赢皆服”。
“在推进司法公开方面,人民法院做到了‘我家大门常打开’,并且得到了三大诉讼法等法律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代表、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法官厉莉认为,司法公开不仅见证了司法机关的努力,也见证了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参与意识和法治观念,比如在旁听庭审时,群众就能了解司法、理解法律、感受法治。
路漫漫其修远兮。依法治国,中国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伴随着我国立法的完备、依法行政大力推进、司法更加公开透明,“法治”正在用制度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一个高扬公平正义旗帜的“法治中国”正在到来。
(作者:白龙 黄庆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