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显气派 十六大以来广西文化建设成就巡礼

文化繁荣|来源:广西新闻网2012-11-03 10:56:14|网络编辑:周玲

  广西新闻网记者 罗劲松

    发展具有广西气派、壮乡风格、时代特征、开放包容的和谐文化,形成特色鲜明的八桂文化和现代开放型文化体系。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目标指引下,10年来广西从提出建设“文化广西”构想到确立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任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把握历史机遇,文化体制改革亮点频闪,文学艺术创作精品迭出,文化产业建设大胆开拓,充分显示出壮乡民族文化特有的精彩和气派。

  深化体制改革

    大胆创新精品迭出

    时光回溯到2004年,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一重大命题时,在桂林的漓江边,一个以方圆两公里漓江水域和12座山峰为背景的大型山水舞台搭建完成。中国首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作品——《印象·刘三姐》,在这一年正式向社会公演。

  公演之初,当一些抱着传统观念的人还在用疑惑的目光打量着这个前所未有的山水舞台,议论着这种闻所未闻的演出模式时,广大游客已经蜂拥而来,报以热烈的掌声。

  《印象·刘三姐》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彻底打破传统演艺模式,将文化人的创新意识、政府的鼓励扶持与企业的资金投入及管理方式结合在一起,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演艺运作。长演不衰的《印象·刘三姐》如今已接待游客600万人次,票房总收入达7亿元。通过一台实景演出,串起当地产业链,带动旅游、餐饮、宾馆、房地产和运输等产业同步增长、升值,创造出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综合效益,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比《印象·刘三姐》早几年亮相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也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精神激励下,大胆对传统的节庆文化体制进行改革,探索出一条文化、旅游、经贸相结合的市场化节庆运作新路子。每年一届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不断开拓创新,对新民歌、旅游、城建、招商引资、市民素质形成一波又一波冲击,激发新观念,营造新气候,打造新平台,创造新机遇。

  “身处于一个不断变革、不断改革创新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行为方式正在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作为时代和社会生活典型反映的艺术作品,必然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与时代同步的精品,使自己成为时代特征和时代潮流的艺术代言人。”这是广西文艺界人士在回顾10年“精品创作之路”时发出的深切感受。

  10年间,广西宣传、文化部门从抓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入手,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创作“叫好”又“叫座”的艺术精品为突破口,使艺术产品真正适合市场需求——从2003年开始,大型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桂剧《大儒还乡》连续3年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行列,舞剧《碧海丝路》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2011年,壮剧《天上恋曲》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桂剧《七步吟》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2012年9月,音乐剧《桂花雨》继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获文华大奖特别奖后又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精品迭出的同时,我区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也全面展开。文艺工作者正走上一条“以艺术精品生产为支撑,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以生产促进演出,以演出拓宽市场;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市场中求得发展”的创新之路。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