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0读报
人民日报:甘肃武威副市长座驾超速61%被拍,说是为了工作。说是最近一天晚上,微博上认证为“华藏寺高速交警”的官方账号发布消息时说,在限速120公里的路段上抓拍到一辆越野车以194公里时速行驶,超速达61%,同时公布了车子的照片。时候有好事者追查发现,车子是甘肃省武威市一副市长的座驾,之所以超速是“工作原因”,当时北京来了一位领导,副市长对车速“没感觉到”。事情被热议以后,武威市给华藏寺高速交警打了电话,采访之后,然后高速人民日报记者,那条微博内容和超速车辆照片不是交警发到网上,可能是某个个人发的,具体情况他们会随时关注。
不关注领导座驾超速的处罚,关注的却是谁这么没有大局观不顾领导脸面胆敢用官方微博让领导下不来台。看来,对待问题有些管理者总是习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工作需要能成为违法犯罪的理由吗?中央来的领导难道带来的不是一方治国尊重法律的最新两会精神吗?194公里的时速领导都没感觉,是习惯如此,还是司机自作主张。或者更深层次的意识里交通规则乃至于法律法规都管不了自己?某些官员的霸气更多来自做官的常识,少人管,没人管没人敢管习以为常,因此才对微薄曝光耿耿于怀。看来,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法学背景要转化成真正的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还需要加大力度啊。
人民日报:公务员向党报曝光虚假转作风,科长上班喝酒斗地主。说是最近报社收到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公务员来信。他说节后刚上班,单位就召开全体干部大会,要求严格履行中央“八项规定”。但是回到科室,科长却说:“哪年过年都这么搞,没事,该怎么着还怎么着。”上午开完会,下午上班,科长就醉醺醺地来了,办公椅上一坐就打开电脑斗地主。正好看到副局长过来,大家赶紧提醒:“局长来了,快关了吧!”科长理都没理。副局长过来说:“中午喝的不少啊,干嘛呢?”科长说:“家里来了亲戚,喝了点儿。”副局长笑笑:“别让人逮着,都转着呢!”转身就走了。这不前两天,县领导来单位调研落实“八项规定”情况。局长汇报:近段时间以来,单位狠抓“八项规定”的落实,力促干部作风转变,现在干部职工工作态度、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县领导听着频频点头。这位年轻的公务员不禁要问,这作风,转了吗?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与其说是官场顽疾,不如说是我们一些制度设计太过于依靠官员道德素质弥补政策规定的可操作性。最后的实效只能完全取决于具体官员的落实。所以,改作风要取得真正的实效,除了上级加强可操作性的实际考核之外,最根本的还是要让老百姓的监督真正起到作用,作风改没改,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长江日报:黄渤吐槽一次性筷子不是娱乐。说是最近,演员黄渤在韦波上吐槽自己在饭馆用餐遭遇劣质一次性筷子,他说,饭店上了一次性筷子,外观包装均精美无挑,热水中涮了几下,刺鼻的味道马上出来了,低头一看,结果……一碗黄色的水!最后他无奈调侃说:“不用一次性筷子不是环保是保命啊!”
一次性筷子的出现是在于它带给食客的安全卫生的心理想象,人们图的就是一个踏实,而现实是,它却是肮脏的滥觞,这不能不让人悲哀与沮丧。有专家说,为了使筷子洁白美观,黑心厂商通常采用硫磺熏,双氧水、硫酸钠浸泡漂白,滑石粉抛光使其美观。谁还敢用一次性筷子?
对于消费者的反应投诉,餐饮企业不能无语,监管部门更不能无语。黄渤虽然是娱乐明星,吐槽多少有娱乐性质,但是反应的却是大家都关注的严肃问题。监管部门责任重大,更应该主动出击,从而保证一次性餐具的合格与安全。
新京报:官员信息透明“向下”推进。说是十八大召开不久,新华社就刊发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中央领导人的长篇特稿,最近两会闭幕之后,新华社又刊发了李源潮、张高丽等领导人的长篇特稿,讲述了他们精彩的励志人生。和此前一样,这样的信息公开,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公众好评如潮。因为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领导形象。讲故事的文笔叙述,内容更丰富、描述更具人情味,因而也更具感染力。
从古至今,领导人对于普通大众多少都存在许多神秘色彩,哪怕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不少信息似是而非。因此,这样大大方方地公开领导人信息,让公众通过公开渠道获知他们的个人爱好、家庭生活信息,看似小事,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这些信息不仅能够让民众了解这些领导人的从政业绩、执政风格,同时也让民众感到,领导人其实也是有感情、有家庭、有血有肉的人,亲切、可触摸、不神秘,从而能够近距离体察领导人的本真本善,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并产生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
另一方面,公开信息有利于预防各种流言和猜测,让公众避免被误导。长此以往,不仅利于领导人形象的确立,也符合现代政治的开放、透明的趋势。因此,从现代政治的理念出发,让领导人的信息走进公众视野,也是走向政治开放与透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中央领导人持续公开披露个人信息,在赢得广泛好评、产生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引发了进一步的期待。那就是,其他履新的官员个人信息公开披露能不能成为常态,进而成为一种惯例或者制度。现在中央领导率先垂范之后,地方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干部是不是也能积极响应,共同完成这一转变?在相应的地方媒体上多公开一点个人情况,多公开一点个人的成长史和奋斗史,多公开一点家庭情况。有了这样自上而下的推动,政治风气更加透明,官民距离进一步拉近。
政治本来就是众人之事,领导干部的权威与影响力的发挥,固然有赖于个人的能力、情怀、品格,却也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互动。领导干部的信息越公开透明,则政治运作就会越开放透明,越具有明晰的边界和确定性。新一届领导集体已经展现出这样的政治自觉,接下来的,就看地方的学习和落实了。
台湾联合报:英国一6岁男孩花园中寻宝,挖出一战遗留炸弹。说是最近在英国,有一个6岁的男孩在自己祖父家的花园里玩寻宝游戏的时候居然发现了一个重量级“宝藏”。一枚一战时期遗留下来的炸弹。好在炸弹只剩下空壳,没有造成任何伤害。
据说当时这个小朋友跟爸爸一起用新买的金属探测器玩寻宝游戏。看看有没有什么金属古钱币,没想到金属探测器一响,挖出来的居然是一枚炸弹。这可把他爸爸吓坏了,赶紧把儿子拉开打电话报警。还好最后只是虚惊一场。
这样的挖宝游戏在国外很盛行,是很多外国人小时候最常见的游戏。只是人家比我们小时候玩的要高科技一些。
新安晚报:世界10大最爱喝酒国家中国排第2。说是根据美国的一项统计研究表明,虽然美国经济世界第一,但按喝酒来排位的话,美国连前十名都不一定能进得去。据统计,排在第一位的是英国,中国则是世界第二大爱喝酒的国家,而且中国人爱喝白酒,醉了就再喝醒酒汤,醒了继续喝。第3-10位分别是俄罗斯、法国、厄瓜多尔、摩尔多瓦、韩国、乌干达、德国和澳大利亚。
看来,喝酒才是世界通用语言……酒杯一举,人人皆兄弟。
澳大利亚《先驱太阳报》:传多只乌克兰军用海豚训练时与异性“私奔”。说是在乌克兰有一支特别的动物军队,叫海豚突击队。但据说在最近一次训练后,海军的5只军用海豚只有2只返回黑海基地,另外3只失踪。有人猜测是因为春天来了,这些雄性海豚估计遇上雌性海豚私奔去了。苏联海军早在1973年起就训练海豚用于探测水雷、攻击敌方潜水员,甚至利用头部捆绑的爆炸物炸毁敌方船只。苏联解体后,这支“海豚部队”被移交给乌克兰海军。
武汉晚报:武汉2万多名大学生背债买“苹果”,有可能留信用污点。说是最近,武汉晚报编辑部收到一名武汉大学生写来的邮件,说是自己为了在情人节给女朋友买iPhone5手机,在数码城一个柜台办了分期付款,首付2000元,12个月,每月要还399元。当时,我每月生活费有800元,觉得省着点花,应该能够还上。但是这个大学生说,今年开学以后,花钱没控制好, 3月份就还不上,要是拖欠还款,会不会影响他的信用记录?以后工作了,分期买房是不是也受影响?随后记者调查发现从2012年1月到今年2月底,一共2万多名武汉大学生办理了担保服务,额度超过1.6亿元。而这些学生贷款主要是购买新上市iPhone手机、iPad平板电脑,以及其他3G智能手机。
记者调查发现,在武汉的不少数码广场,只要凭身份证和学生证就可以首付三成买iPhone手机,其他品牌的手机甚至只需一、两成首付。方便快捷,一小时就能贷款购物,比银行信用卡分期更方便。问题是学生没有经济收入,每月怎么还钱呢?不少受访大学生都说他们都是事先瞒着父母去办这样的贷款购物的。所以要还钱只能从自己的生活费里边挤出来了。那中途没钱还怎么办了?不少大学生说“没想过”;少数人则说,万一不行,只能向父母求助了。
一部苹果手机,比普通手机贵几倍,对还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而言,堪称奢侈消费。这又回到一个老问题,消费信贷公司该不该给大学生贷款?引导他们所谓的超前消费。该不该在没有经济来源不知道信用污点后果的大学生群体当中助长虚荣了?
其实,近年来央行早就叫停了银行对大学生发放透支额在1000元以上的信用卡,目的就是不希望大学生在求学期间背上沉重的债务。但是对金融公司没有具体规定,有些金融公司就把主义打到了大学生身上。虽然从法律上讲,年满18岁就是完全行为责任人,要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谁都知道,如果大学生还不起贷款,还是家长来承担的。所以,央行应该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消费信贷的管理,有些额度应该经过监护人知晓、同意才能办理,避免大学生过度消费,甚至养成不良的奢侈消费习惯。
重庆晨报:猖狂小偷给失主打电话炫耀战果,竟然还跟失主拉家常。说是在重庆綦江,有一个小偷很是猖狂!猖狂到什么程度呢?据被盗的2楼住户戴先生夫妇说,他们去年12月的一天凌晨5点多,两口子睡得正香时,突然妻子手机响了。一看来电显示居然是“老公”,老公不是在边上睡着吗?谁打来的电话呢?把老公叫醒一问,老公也很奇怪,我的手机明明放在客厅充电啊。这是谁啊?对方却语调很得意“你不晓得吗?你猜一猜我是谁?”。原来,打来电话的居然是个小偷,当天凌晨两点多,他是顺着路边一个没完工的管道爬上紧挨着戴先生家的广告牌,翻进家中。趁两口子熟睡之际,偷走了一部手机、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部相机。最后还问:“我看你们房子还不错,是按揭的还是全款付清呢?”非但丝毫没有负罪感,还唠起家常!戴先生一家是郁闷不已,更郁闷的是时至今日,这个未完工的广告牌还是屹立不倒,虽然小区物业赔偿了损失,上个月,拉家常的小偷也落网了,但是戴先生很是担心,什么时候历史又会重演!
有人说小偷太奇葩,但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才是奇迹产生的得力助手啊。
新快报:大家谁也别想。说是最近在上海一个地铁站,最近一天上午9点多,不少人都在赶地铁。一对男女紧赶慢赶,终于男的赶上了,上了车,而女的就差一步列车已经关门了。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这位红衣女子一伸腿,卡住了地铁列车的屏蔽门,列车没办法开了。因为地铁为了保障乘客安全,整个列车只要站台的屏蔽门或者列车的车门有一扇没关好,列车就不能开动。大家伙都走不了了,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车站的工作人员和车上的乘客不停地劝这女的,没想到女的大吼“别碰我”。就这样僵持了1分多,无奈之下司机只好把车门再次全部打开,这女的跐溜,蹿进地铁。成功上车走了。一车人很是郁闷,2000人就为等这1人,这叫什么事?为啥这样的人就不觉得脸红呢?
估计这就是江湖传说的横插一脚。可这样的第三者插足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是红衣女子的彪悍,还是道德的软弱,或是工作人员的失职,法律规范被架空?违法成本低甚至不受处罚,难道不正是现实生活小错不断,错了再犯的根源吗?今后还会不会有人群起效仿继续插足呢?
新闻晨报:男子失业无处安身,推倒警察求坐牢。说是最近,在江苏苏州,22岁男子陈某喝醉酒之后是大闹一派出所,不停扬言说自己就是想坐牢,还推倒了一个上前劝说的民警,随后被警方制服。 后来民警一问才知道,陈某几天前失业了,找不到工作之下只好天天借酒消愁,眼看着房租到期,自己快没地方住了,最后就想出了这个办法。最后陈某被行政拘留五天。
其实拘留所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容易过的。再怎么糊涂牢房也不可能是居家过日子的地方。失业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失去自信和勇气。躲进监狱难道这就是幸福的生活了?
青岛晚报:逃犯被追,大喊被抢劫希望路人拦民警。说是在山东青岛,一名在外地作案逃窜到青岛躲藏的抢劫逃犯,被人举报。警察很快组织围堵。最近这天晚上,逃犯所在的工地收工之后,民警悄悄靠近工人宿舍板房。没想到逃犯非常机警,赶紧跳窗逃跑,三步两步想爬上围墙。警察赶紧追了过去。眼看自己马上要被抓住,逃犯突然大喊了一声:“救命啊,有人抢劫啦! ”这一吆喝,不但把工地职工给喊醒,也把在门外蹲守的民警给招来了,只见两名民警冲进大院,一个抱摔把朝着大门跑来的逃犯压在身下,动弹不得。据逃犯交代,当时他想把工地人叫醒,让大家误以为民警是劫匪,拖住民警,没想到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看看,不明真相就是这么造成的。当然警察叔叔也得多交留神,免得好心的群众办了坏事。该说明的还是要说明的。
南方日报:房地产公司玩文字游戏,汽车库变成单车库。说是在北京,陈先生的房子被拆迁,当时房产公司说好把陈先生的两个自行车棚还建给他一个车库。协议上写的是“给车库一个”,按理说大家都知道应该是“汽车车库”,但陈先生回迁回来一看,居然是单车库!只能放一辆自行车。于是气不过的陈先生打官司。虽然房产商百般狡辩,但是法院认为,协议中双方真实意思应该说的就是是汽车车库,最后判房产公司交付陈先生一个不低于20平方米的车库,否则赔偿20万元。
北京晨报:老人索要购物小票引推人纠纷,吃救心丸打官司维权。说是一年前,耄耋之年的北京孙老先生在家乐福购物结账的时候,发现自己买的一个烤肠被收款员错误扫描了三次并收取了三倍的钱。于是找到服务台工作人员李女士要求核实,但说了好几次都没被理会。后来其他工作人员核实退款之后,李女士又以“店内规定”为由收回孙老先生的购物小票拒不归还。沟通当中,李女士借势离开服务台,但是被孙老先生拉住胳臂不让走,先还给我购物小票,没行到李女士顺势坐在地上并声称孙先生打人,还打了110和120。耄耋之年还被人如此污蔑,孙老先生气急不已,浑身哆嗦,当场还尿了裤子,被120送院急救。为了讨要说法,最近孙老先生吃着速效救心丸,戴着助听器,亲自参加法院开庭审理。
孙老先生的代理人认为,购物获得相关凭证是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家乐福公司有向顾客出具购物小票的义务,但是商场非但不履行义务,工作人员还处事不当,导致孙老先生身体和精神上受到极大损害。索赔精神损害赔偿金1万元,并要求店内张贴道歉公告10天。但家乐福则说店里规定出现错误的小票原件要收回,最多给复印件。但是孙老先生不依不饶,多次闯到服务台,还拉扯李女士衣服还把李女士推倒。后来事情闹大,他们已经在人民调解员的协调下,向孙先生道了歉,还把小票原件给了他。还想怎样?但是孙老先生认为,自己最气不过的就是被冤枉,说我拉扯女店员,对于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这样的罪名谁担当得起,这个清白一定要讨回来!
打官司为了公平正义,更是个人权利。但是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不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如果店员工作能更细心更贴切,如果老人能更理解更宽容,如果对待公司的错误不是有掩盖的嫌疑,如果及时请到第三方来调解,如果周围群众能居中说句公道话。也许老人和商场都不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打官司是一种权利,但是没必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和商业信誉的污点。有些官司大家依法办事其实真的没必要打,遗憾的是法律和规则在我们的眼里都是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