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端阳拜丈母,错过初五十五补;若是十五都错过,六月来拜也算数。”这是流传于云贵高原汉族一带村庄的一首打油诗。正是这简简单单的几句顺口溜,它道出了这一带的汉民族端午节的情结和所蕴含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云贵高原上的汉民族的端午节是丈母娘扔给女儿女婿的一块试金石。
云贵高原上的汉族人家,端午节有小端午和大端午之分,小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推后十天,为五月十五。人们主要过小端午节。如果错过了小端午,那么就将十五作端午节来过。乾隆五十年《盐亭县志》载:“(五月)十五日俗谓大端阳,欢聚饮酒。与五日同。”汉族大端午过节与小端午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只是日期不同而已。
汉族人家过大端午节,有一定的来历呢!据清同治十二年湖南《溆浦县志》记载:“五月,俗以初五日为小端午,望日为大端午。相传伏波征五溪蛮,于五日进兵,士卒有难色。伏波曰:‘端午令节,蛮酋必醉,进可成功。今日乃小端阳也,后当与诸将过大端阳。’即进兵,诸蛮果醉,剿平之,乃于十五日大亨士卒,遂名日大端午,至今仍之。”这里的伏波,指的是东汉光武帝时的名将马援,人们常称“伏波将军”。马援的祖先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赵奢因大败秦军有功被赵惠王赐号为“马服君”,秦灭赵后,子孙为避祸而以马为姓。《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了马援在东汉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之间南征五溪蛮的情况。那时的马援已是年过花甲的老将了,可他仍主动请缨:“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战争初期进展有利,后来士卒水土不服,加之瘟疫流行,渐渐战事不利,马援亦死于五溪蛮一带。《桃源县志》称“马援征诸蛮,病死壶头山。”自伏波将军将五月十五叫做大端阳后,五溪一带的人们每年的五月十五这一天也学伏波过大端阳节,以纪念这位东汉著名的军事家伏波将军。而且,五月素来被称为“恶月”,马援及其士卒又大多死于瘟疫,五溪一带的人们于是在五月中旬这一段时间驱除瘟疫,这样大端阳又有了新的意义,与驱瘟疫连在一起,这一习俗渐渐的沿袭了下来,演变成了固定的节日。
云贵高原上的汉族人家,一年之中女婿要两次去拜丈母娘,一次是在正月,初二至初六这几天,叫做拜年;一次是在五月,叫拜端午。一般是初五小端阳去拜,如果小端午不能去,则五月十五大端午都要去拜,这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女婿对丈母娘的孝敬,另外一层意思是从中可看出女儿在夫家的地位,即是否有点经济支配权。所以云贵高原上的汉族人家还有“有心拜端午,六月不嫌迟”之说法。农历五月,正是一年中青黄不接的时候,生活在高原上的人家或多或少有些困惑,这五月端午节自然也就成了汉族人家的一道考题,无论如何,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云贵高原上的汉族人家都会用心去作答这道考题的,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的节节推进,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端午节成为法定假日后,端午节的气息越来越浓,人们的答题也愈来愈有特色。
//点击排行///////////////////////////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