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梨乡的壮族同胞经过历代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婚嫁习俗。沙梨传统的壮族男女的婚嫁一般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常要经过问亲、订亲、成亲、回门四个阶段:
问亲
男方或女方(招赘)相中了对方,暗中了解一下对方的年龄没有相克的,就请本家族能说会道的妇女(夫妻双全的,不能是半路夫妻),提着20—100个月饼到对方家求亲。除非是双方都相互了解,一次就成功了;大部分的第一次礼物都要被送回来,一来是为了来对方的家庭了解情况,二来也表示一下自身的规矩。有的要如此这般的来回两三次才成功,只要对方不退礼物,就表示同意了。但如果第三次又退回来,那就没戏了。
订亲
订亲男方家又叫“要八字”,女方家叫“喝小酒”,找好吉日后,男方家就请家族里两个能说会道又能喝酒的男人(其中有一个就是做媒的)和两个妇女,挑着50---100斤的猪肉(要成一腿的,有的是120斤左右的活猪),50斤酒,一只鸡,几十斤五色糯米饭,到女方家去要女方的生辰八字。女方家就请比较亲的亲戚来“喝小酒”。喝了小酒之后就算正式订婚了,以后双方遵守婚约,不得反悔,双方的家庭如有什么“红白喜事”,都要去帮工和送礼了。
成亲
要得了女方的生辰八字后,如果相克严重的可以退婚,没有相克,男方就请女方的爷爷或父亲来一起找成亲的吉日。订下了日子后,男方就请媒人到女方家去商量彩礼的事宜。彩礼主要是看女方家的亲戚有多少和男方家的家底,(男方家穷的女方家还会倒贴),一般是猪肉200—400斤;酒200—400斤;礼金2000—8000(也有上万的);还有女方家有多少亲戚就要多少份“谢礼”(每份是一斤盐巴,一只一斤多两斤的项鸡,分发给亲戚的。现在这些都折成现金了)。
礼金最晚也要在娶亲前一个月左右送到女方家,让女方置办嫁妆,过去一般的人家是“以女嫁女”,即等着用男方家的聘礼置办嫁妆;富裕人家是“以女赔女”,即嫁妆的价值超过聘礼。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人家都是“以女赔女”的多;酒、肉是在女方家的“嫁女酒”前一天晚上送到女方家。
成亲的程序一般是三天:头一天上午“煎糍粑”,下午派8个酒量最好的“媒亲郎”和接亲麽公、接亲婆、新郎、伴郎到女方家去迎亲。8个“媒亲郎”主要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抬送给女方家“嫁女酒”的酒、肉(一头活的大肥猪);二是跟女方家族斗“媒亲酒”。斗酒的激烈程度不亚于上战场,战到酣处女方家是要拴起门的,就连上厕所都有人跟着,不让你站着进来,抬着出去,就不算“媒亲酒”。女方家族斗赢了就叫“田埂往外倒”,输了就叫“田埂往里倒”。8个男方家的“媒亲郎”喝到半夜才醉步踉跄地回去,叫做“牵羊回家”,酒量不济挨灌醉了的,男方家还要叫人到女方家附近去接着抬回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明程度和法律意识也提高了,如今,“媒亲”斗酒后“牵羊回家”的还有,但醉到要人抬的现象没有了。
第二天是女方家的“嫁女酒”,新娘一般是第三天凌晨就出门,赶在天还没亮之前到男方家中拜堂。过去新娘的嫁妆是衣柜、木箱、盆、桶等,男方家请几个人来抬;如今的嫁妆是衣柜、沙发、冰箱、摩托车、彩电等,只能请车来拉了。新娘拜完堂后就在洞房里待着,等到来喝喜酒的亲朋好友喝得差不多了,新娘和新郎才在伴娘、伴郎、送亲婆、接亲婆的陪同下,用竹筛托着12个杯子(代表一年有12个月),一桌一桌向客人敬酒,喝了新郎、新娘敬的酒,每个客人要放上2—10元的小费,并点一封鞭炮,这时喝不得酒的客人可以找机会“逃跑”了,如逃不了就只能等着“牵羊”回家了。
回门
婚礼后第二天,新娘早早就回娘家。下午,男方家的接亲婆才带着酒菜去接新娘回来,晚上男方家的至亲又拿着炮响来祝贺。从此新郎和新娘才可以同房,成为事实上的夫妻。
过去,沙梨一带的壮族普遍保留着结婚后、生育前“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即新娘回门后即长住娘家,仅在逢年过节或农忙时节才回夫家小住,有的白天做工,晚上回娘家睡,直到怀孕后才长住夫家。沙梨一带的壮族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民族,在以前,孩子十二三岁就学会了唱几首山歌,到了十七八岁时就必须要学会唱情歌,否则,就有可能讨不到老婆。壮族人不会唱山歌,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唱山歌就像说话一样重要,这是传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唱山歌私定终身,在壮族人眼里是很正常的,由于长期不落夫家,因此男女双方的社交活动也就相对自由一些,加上当时的“婚姻”大都是父母包办的,所以,“婚外情”也就比较普遍,而在当地,对于“落夫家”前的“婚外情”也比较宽容的,当地至今还流传这么一句话:“哪朝哪代没有情事,哪男哪女没有情人,只有那老实人才独处(没有情人)”。于是过去“背着小孩谈恋爱”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生育前,如女方提出“出阁”(离婚),就必须全部退还男方的彩礼,嫁妆也一件不要;如果是男方先提出离婚,就要把所有的嫁妆都退还给女方,彩礼也一分不要。
沙梨一带的壮族也有招赘的古老风俗,过去自愿“入赘”的男青年,常常是家里兄弟过多,或家庭困难讨不到老婆,也有对家庭所在的地区觉得不理想,有离开家乡的愿望;另一种是一些只有女子,没有男子的家庭,父母要求招婿上门。过去“入赘”的男人别人是看不起的,被贬称为“郎猪爬碗柜”。 如今,入赘之风依然不减,只要双方情投意合,便可上门“入赘”。 入赘”后的男子,不论在家庭中或在社会上,都受到人们的尊重。有能力、有威信的,群众可以推选他为村寨干部,享有和本地男子的同等地位。这种风俗,虽然源流远古,但它却打破了“重男轻女”的恶习。
沙梨一带壮族的寡妇也可以再嫁,过去有“兄亡弟及”的做法,即哥死后,弟还没有讨得老婆的可以跟嫂结合,当地过去曾流传这么一句话:“阿嫂阿嫂不要哭,阿哥死了还有阿叔”。 如今这习俗早已消失了。
传统的壮族婚俗是很讲究的,他们的婚礼也像他们招待宾客的糖茶一样,甜津津而耐人寻味。以上是沙梨一带的壮族婚姻传统习俗。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种种影响,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到外面打工,受到的影响更大,越来越多的壮族婚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尽管很多现在婚俗都已经不再沿用,但这些习俗却是壮族民俗文化的精粹,也是我国民俗文化中重要部分。
//点击排行///////////////////////////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