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游在桂林,风情游在隆林”此言不虚。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境内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总人口3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素有“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的美誉。民族节庆是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隆林的节庆活动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苗族的跳坡节、彝族的火把节、仡佬族的尝新节,这些传统的民间节日带有显著民族特色,它们是凝聚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民族学家研究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最为直接的平台。
隆林仡佬族
据史书记载,仡佬族是最早开发我国西南地区的民族,也是境内的土著,其形成大致经历了濮、僚、仡佬三个历史阶段。商周时称为“濮”.秦汉时称为“夷濮”,魏晋至隋称“僚”人,唐代称“仡僚”,宋代称为“葛佬”,元称为“土僚”、“估僚”,清时贵州和湘西地区多称“仡佬”或“革佬”,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各地仡佬族代表协商,报经国务院同意,1953年公布统一称为仡佬族。
隆林境内仡佬族由黄牛仡佬、水牛仡佬、徕仡佬三个支系构成,其中的徕仡佬长期以来他们自称“徕徕族”、“徕人”、“补留”,《广西通志》279卷列传24记载“西隆有仲、侬、徕来、倮各种”.《西隆县志》记载:“民有四种:曰仲家、曰侬人、曰徕子、曰倮倮。”隆林境内的徕人主要分布在长发和常么两乡,与壮、苗、彝、仡佬等民族杂居。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多年里因各种原因“徕族”的归宿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对此,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各级民族主管部门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由区、地、县民族工作委员会多次联合组织专家学者先后对“徕人”族属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考证,潜心研究“徕人”问题的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教授、隆林籍汉族学者龚永辉,历时几年走遍了徕人居住的村寨,撰写了学术专著《族际识徕》,找到了“徕人”族属的大量证据。1990年5月上旬,自治区民委在南宁召开关于徕人问疑的研讨会, 1990年5月23日至27日,自治区民委、地区民委联合在隆林召开有隆林、西林共50名各族代表参加的关于徕人民族成分问题讨论会,听取了有关专家、学者对“徕人”民族成分问题的意见。经过讨论,“徕人”同胞认为,专家们对徕人是仡佬族的结论是正确的、科学的,与会的各族代表有了共识。此后,隆林徕人正式归属于仡佬族。
居住在隆林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常么、长发、德峨、岩茶、克长、者浪、蛇场等乡镇。据1958年统计,全县仡佬族仅75户,人口318人,占全县总人口0.14%.事隔29年后的1987年统计,全县有仡佬族人口96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31%.1990年“徕人”正式归属仡佬族后仡佬族人口达2057人,至今仡佬族人口已增至2500多人。
仡佬族先民长期生活在深山洞穴,与大自然有密切的联系,衣食住都离不开大山,他们尊重自然,对自然界一切超自然现象皆视为神灵, “神”的观念根植于族人的心灵深处,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认为山有山神,树有树神,在诸路神灵中祖宗神、树神是并列最高的,由此衍生了祭祖节、拜树节,历史演化至今,祭祖、拜树也成了尝新节里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
拜树 相传仡佬族有一户先辈,带着祖公婆的香炉和灵位,最先从贵州迁徙到德峨乡么基村下冲屯,当时没有房子安置公婆的灵位,只好在寨旁的两棵老青冈树上凿洞安放。从此,这两棵树便成了仡佬族的祖树,全族便将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五定为祭祀祖宗树的节日,“拜树”便相传成习。
节日的清早,各家各户准备纯米酒三四斤,一寸长半寸厚的肥猪肉四五块,苞谷饭五斤,巴掌大的红纸五十张,鞭炮一百封,携带全家老小,各持柴刀锄头全部集中到这两棵老青冈村下举行“拜树”的仪式。仪式开始,先拜屋前屋后的草木、果树,后拜远山。拜草木时,一位年长者持刀在前砍草木两刀,问:“长不长?”众答:“长!”又砍第三刀,问:“长得高不高?”答:“高!”拜果树时,亦是由长者持刀,问:“果子大不大?”众答:“大!”往后砍第二三刀时问:“果子甜不甜?”众答:“甜!”“果子落不落?”众答:“不落!”最后便将一小团糯米饭和一块肉喂进刚砍那三个刀口处,并喷上一口酒,接着贴上红纸一张,表示来年树林长得高大翠绿,最后用锄头刮去树四周的杂草和枯枝败叶,培上新土,拜树的仪式就算结束。长期以来,隆林仡佬族对树木怀着深厚的感情,从不乱砍滥伐,哪怕是穷得无米下锅,也绝不把这些古树砍了卖钱。因此,差不多每个仡佬山冲都保留着许多古树。每年祭树,长辈都带上鸡鸭米饭来到古树下祭拜,祈求树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老少安康。这一风俗在客观上使很多林木得到保护,促进了自然生态的平衡。
祭祖 每年农历七月的第一个“辰”日或在八月的“巳”日仡佬族徕仡佬支系都到始祖最先到过的头烘寨石洞即“补祖宗神洞”统一(今克场乡境内)举行集庆式的祭祖活动,由两位有威望的寨老主持祭祖,各户家长和年满十八岁以上的长子或长女参加。祭祀时,全体肃立,主祭人念祭词,插香火,洗祖石(由5-7个大小不一的钟乳石做成从“神洞”取出后用茶水洗净),点灯倒茶敬供,接着把猪、鸡煮熟后,主祭者丙次烧香向祖神供祭酒、肉、饭,参祭人向祖先跪拜,烧纸钱,接着两位主祭者将祖石背回洞内放好,祭毕就地聚餐。先由两位主祭人敬给各人三马匙(木质马蹄形汤匙)猪鸡胆汤和三杯茶,表示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团结一致,先苦后甜。为了表示人人平等,进餐中不能比别人多喝一碗酒,多吃一块肉。饭后各人领取猪肉一份,心、肝各一片回家敬神,晚上全家欢聚一堂,共庆佳节。
仡佬族尝新节每年秋收,人们按习俗择吉日品尝即将入仓的新粮,叫尝新节,又称吃新节。没有固定的过节日期,秋收较早的村寨,一般定在农历七月的第一个“辰”(龙)日或在八月的“巳”(蛇)日举行。因此,仡家有“七吃龙八吃蛇”的说法。
拜树完毕,正式进入“吃新”的内容,他们把大黄牯杀了,牛血、内脏(除牛心留作祭祀外)熬作一大锅,过节的习惯是每户派一名代表,路远的村寨每寨来三至五人共进午餐,吃过午餐,寨老按参加过节的户数平分牛肉、牛心,分毕,寨老披蓑衣戴斗笠爬上屋顶朗声高唱:
哎——
今年去,明年来
冷的去,热的来
饿的去,饱的来
老天老爷呀祖宗爷
保佑凡间儿女哟
来年风调雨顺谷子扭成绳,
苞谷像牛角,
有吃又有穿
我们感谢天神
我们感谢祖宗
重复三五遍,歌声激昂,回荡山谷。
最后把分好的牛肉、牛心发到各户主和各村代表的手上,尝新节的仪式结束,节日活动内容转入家庭。
这天,全寨男女老少都停止一切农活,人人穿上新衣服,高高兴兴地到田地里去采新。不管是谁的谷物,都可以采一点,采新回来后,把原烤的牛肉、牛心拌新的瓜菜煮成一碗,装一小碗甜酒,把事先已蒸熟的香米饭和采新的新米饭各一碗摆在神台下的四方桌上祭祖先。再选三穗最长最大的稻谷和两穗小米挂在灶堂上,以示丰收,祭祀完毕,人们开始尝新庆贺节日。
拜树
采新谷
展示新谷
//点击排行///////////////////////////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