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文简体 > 专题 > 隆林60周年 > 民族风情 > 内容

溶乡土文化根基于理念,创作属于隆林人民的优秀作品

2013-04-16 15:44:47浏览次数:0来源:北部湾在线

  很多时候,我们每当一拿起笔,雄心勃勃想学那些文学家、作家写点东西时,首先就是感觉到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或者是该写什么东西,脑子里总是一片空白,冥思苦想,无从下笔。于是大家就谓之“无灵感”。殊不知有许多作家,当他们寻找创作灵感而不得的时候,就把目光锁定于那块曾经哺育过自己的土地。乡土气息从他们的鼻腔吸入,滤过他们的心田,然后又从他们的笔尖流淌而出,往往在那一瞬间,他们获得了足以令自己欣喜的创作灵感。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乡土文化”。是它赋予许多成功作家创作灵感并成为他们挖掘不尽的宝藏。

  乡土文化资源也应该成为我们写作训练的重要素材。打开每一种乡土文化的神秘面纱,我们的心灵就会得到一次升华和涤荡,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开阔起来,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地上,每一处革命遗址遗迹,一种民族的习俗,每一段古老的传说,每一首动人的歌谣,一个个远去的背影和一件件正在发生的事情都可能成为我们挖掘的宝贵写作资源。只是有时我们太熟视无睹了,以至忽略了它们存在的价值,甚至带着藐视的目光对待它。

所谓乡土文学,就是具有明显地方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农村题材类作品。这类作品一般由本地作家创作,由于作家本身所写的都是本乡本土的人和事,所以都会带有浓郁的乡愁和乡情,富有感染力,因此写出来的作品一般都会引起社会和当地民众的共鸣,具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为什么被称为现代文学之父?就是因为他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创作出了许多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碧如我们在中学时代就已经背的滚瓜烂熟的《故乡》、《阿Q正传》、《祝福》、《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等,无不是取材于作者自身生活的地域环境和社会背景,通过精雕细琢,而后一鸣惊人的。就是因为鲁迅先生这些具有时代生命力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佳作,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天地。

  另一个仅次于鲁迅的文学家沈从文,他一生写了不知多少优秀的作品,然而都离不开生他养他的湘西大地,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小说《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作者在他的代表作《边城》中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边城》一书中,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他们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撰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撰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从作品的创作到创作理论的升华,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把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理论。“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就我们隆林来说,每一个成名的作家和有一定文学成就的文学爱好者,无不是立足于具有隆林地方乡土特色的民族文化沃土中耕耘,从而创作出好的佳作呢?如隆林籍作家吴林林、杨文升、黄恩瑞等同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杨文升前年参加北京奥运会征文大赛的获奖作品《长满包谷的山寨》就是立足于生他养他的德峨乡大水井屯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寨层面上,从那里民族风俗习惯、生产生活特点、社会家庭的构成极其矛盾冲突等方面入手,把山村少数民族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生追求和淳朴善良的本性进行淋漓尽致地描述。如果你是一个熟悉杨文升和读过他作品的人,你就不难看出,他作品里的每一个故事背景和人物都有实实在在的原型材料做基础。而故事描述的情形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真实存在的东西,没有半点的浮夸和虚构。这就是作者成功的秘诀所在。而吴林林老师的《三街旧事》一书,用一篇篇短短的文章,借鉴史学的手法,把三街的人性、山川、草木、石头、习惯等视作一种文化来写,使三街古老的过去重新回放人间。特别书中相关篇目还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作铺垫加以艺术和个性观点的描写,不仅让人读后有种逼真和震撼的感觉,而且对后人进行创作探讨、学术研究、历史回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黄恩瑞同志最近出版的《Q上人生》用他自己的话说也同样是把自己“当过农民,读过大学,做过村小学教师、中学校长、报社编辑记者、政府公务员,一路坎坷跋涉,饱受苦涩辛酸,得人帮助过,也受人感激过;被人羞辱过,也遭贬斥过”的人生百味、酸甜苦辣、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点滴的积累,深刻感悟到“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世间滋味尝来无过菜根香”的创作哲理。以上几个例子充分说明了每一个成功的作者都学会关注脚下的土地,关注家乡的民风民俗,学会去翻阅已被湮灭的历史,用心去触抚先人留下的或从容、或艰涩、或豪迈、或壮烈的履痕,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时空隧道,双眼洞亮,透视过去,审视现在,预见未来。于是他们就会感受到自身力量的充实,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创作的目的。就会怀着一种崇高的爱与热情去关注脚下这块土地的存在与发展,并学会用手中的笔去描绘表达。我们读了他们的作品,都会萌发出一种感同身受或似曾相识的感慨。

  隆林虽然集老、少、库、山、穷于一体山区县,但也是一个具有“活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博物馆”的美誉各族自治县。这里的苗、彝、仡佬、壮等少数民族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和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世代相传,保存完整。苗族的“跳坡节”;彝族的“火把节”;仡佬族的“吃新节”已经成为海内外知名度较高的隆重节日,还有壮族的“三月三”排歌节、壮戏;高山汉族的婚嫁习俗等均别有风味。多年来,一直成为无数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全国各地大中专艺术院院校师生进行民族文化研究、采风的目的地。隆林壮族的壮锦、苗族的蜡染及各少数民族的挑花、刺绣、纺织等手工艺品都是堪称民族工艺品中的精品,另外每一种民族工艺品都包含有自己民族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于其间。不仅具有很大的旅游商业开发价值,而且具有一定人文历史研究价值。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努力探索、深挖和发扬光大。

  这几年,我本人由于文化基础差,写作功底不好,一直都写不出什么好的作品。但正是因为基于要让本乡本土本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创作理念,这样的理念始终激励着我坚持从我们司空见惯的特别是自己本民族民风民俗里寻找着它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努力从心灵深处去激发创作热情。我常常想虽然这些东西看似平常,但不是平时坐在办公室里冥思苦想就能得来的,只有一点一滴从民间中积累而来,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创作材料。因此,我不辞辛苦,下乡入村耐心收集那些即将失传的民族民间文化,不断加以整理和进行文字加工提炼,最后才形成一些粗略的文字与县内读者见面。我认为自己的作品虽然还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在形成文字过程中,同样是凝聚了协会梁万德老师和协会各位编辑老师、各位文友和那些默默无闻的民间艺人的心血和汗水!我没有理由骄傲,应该说我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借助各种乡土文化资源,依托协会和媒体平台,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尽自己微薄之力将这些即将失传的文化进行文字整理,把它们从幕后推向台前。让隆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更好地展示给世界,展示给后人。也为自己有生之年制造一丝的安慰。

  隆林这几年非常重视对外进行本县乡土文化宣传,着力打造隆林民族风情旅游品牌,不断提升隆林在外的知名度。但由于我们本土文学艺术人才发展比较滞后,很大程度上依靠外界媒体和外籍作家来宣传。我想,重视和依靠外界媒体宣传隆林固然重要,但由于他们对本地乡土文化了解不很全面,所反映出来的作品只是一些表象性的,片面性的,有的甚至是误传取悦于读者的东西。而我们本土文化艺术工作者和文学创作爱好者,我们肩上的胆子更加重,责任更加重大。因为我们都是生长于斯、扎根于斯、对本乡本土文化具有本民族成员和血缘跟从的传统习惯和传承意识。况且在研究和创作上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今年仡佬族尝新节期间,我看了好多外界媒体和外籍作者写的有关报道和作品,然后对比本县作者的相关文章,发现还是本土作者写的东西比较亲切实在。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今后只要大家把自己的创作理念溶进自己的乡土文化的根基里,不断借鉴外地和名家创作的经验,努力提高创作人员整体水平,强化学习,夯实文字功底,熟练掌握创作技巧。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个人都一定会创作出属于隆林本土和人民的优秀作品。我们以前一直都说我们文化艺术起步晚,整体创作水平有限,可能三年五载甚至更长的时间,不可能就把我们祖先留下的东西研究挖掘利用和再创作并发扬光大,但我们绝不可以说我们现在失去了这样的信心和团结奋斗的决心,更不能失去我们作为隆林文学艺术爱好者的自尊和斗志。我们现在已经成立了自己的文化艺术协会,我们的协会就是隆林范围内和在外工作的隆林藉文学创作爱好者、民间文化研究爱好者和其他热心于文学事业的人士组成的群众团体。我们的文化艺术协会是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正确的文艺观,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县各族人民服务的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立足本土面向县外、区外 、国内外,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为隆林三个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团体。从现在起,在自治县县委、自治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协会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积极为会员提高文学素养、创作水平、和发表作品创造条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会员的创作热情,鼓励会员多出佳作,从多渠道发现和培养创作新人;让协会成为人才辈出的摇篮。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相互促进,取长补短,虚心请教,溶乡土文化根基于理念,以宣传隆林民族文化为己任,以创作具有隆林特色好作品为目标。不断壮大隆林文学艺术事业队伍的力量。迎接隆林文学艺术春天的到来!(作者单位:隆林党史办)

 

//点击排行///////////////////////////

//民生图片///////////////////////////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